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请自当其罪。 当:承受
B.潜知其故。 潜:暗中
C.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 系:逮捕。
D.未尽识议刑本意。 识: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之约,令(囚)归系所。
B.阴暗(你)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C.既非冤滥,所以(我)绝意耳。
D.然既遣(群官)详议,终须近法。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临公正执法的一项是 ( )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③临所入者独无言。
④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⑤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
⑥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
A.①②④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临任万泉县丞,能够体谅民情,让轻罪囚犯春末回家种地,而后囚犯全都按约定回到狱中。
B.唐临任高官,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尤其能宽谅人,他的宽广胸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C.唐临任主管刑法的高官,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
D.在华州刺史萧龄之犯罪量刑之事上,皇帝对唐临的见解不满而怒,唐临直言奏告,力排众议,终于依法判处。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①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
②夫 俭 则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则 不 役 于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③小 人 寡 欲 则 能 谨 身 节 用 远 罪 丰 家 故 曰 俭 德 之 共 也
④侈 则 多 欲 君 子 多 欲 则 贪 慕 富 贵 枉 道 速 祸
⑤小 人 多 欲 则 多 求 妄 用 败 家 丧 身 是 以 居 官 必 贿 居 乡 必 盗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
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⑤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断句每句1分,建议实行减分制。每句中断错一处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处之后可断可不断,若断,不减分)
解析

小题:C(系,拘禁,关押)
小题:B(B项中省略的应是“我”)
小题:C(其中①是说唐临体谅民情, ②是皇帝希望唐临公正执法的话,⑤是唐临概述萧龄之案)
小题:D(D项中说“皇帝对唐临的见解不满而怒”不正确,应该是皇帝看到群臣议论定罪量弄的奏告而发怒,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
小题:
(断句每句1分,建议实行减分制。每句中断错一处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处之后可断可不断,若断,不减分)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唐临年青时与兄唐皎都有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有轻罪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为请假,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和他们约定,让他们按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宽恕恩惠,到约定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监因此知名。
两次提升侍御史,奉使命到岭外。多次调任黄门郎。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第宅,衣服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那个原故,对那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能如此宽恕。
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很紧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 ,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 处的犯人叫喊说冤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帝奇怪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如此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先前任广州都督贪赃的事情被发觉,皇帝命令相关的官员们会集议论定刑罚。等到议论结果奏告,皇帝发怒,命令在朝廷殿堂上处理此事。唐临奏告曰;‘近来主管官员多实行重法,按等级奖励功勋一定要很刻薄,判定罪行一定采用很重法律条文,这样做不是憎恶前面说的这样的人,只是想要为自己做打算。现在议论萧龄之定刑的事,有轻有重,重的流放死刑,轻的请求取消原有的身份。因为萧龄之受委任治理边疆大州郡,贪赃罪行恶劣,追究事情根源得到事证,死有余辜。然而已经派官员们详议,终究必须力求符合法律。我私下考虑议论此事的官员没有全了解议定刑罚的本意。现在已经允许议定,却施加重刑,这与尧舜的做法相违反,不能作为万代不变的法律。”高宗听从他的奏告,萧龄之终于能被流放岭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身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膂力绝群。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稍迁建平大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大守。
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及彦为顺阳内史,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从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c“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连其太守,彦悉讨平之。在镇二十余年,恩威宣著,南州宁靖。
(选自《晋书.吾彦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大众攻之不能克 克:攻下,战胜B.给吴大司马陆抗 给:供事,服役
C.清身率下,威邢严肃 率:带领D.重饷陆机兄弟 饷:馈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 造船于蜀,彦觉之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得复见将军于此
C.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
D.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吾彦有文武才***一组是
①(王濬)造船于蜀,彦觉之 ②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③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 ④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⑤重饷陆机兄弟 ⑥恩威宣著,南州宁靖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③⑥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吾彦出身寒微,陆抗为了提拔他,便秘密地指示他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
B.晋兵伐吴,沿江诸城或克或降,唯吾彦坚守,晋兵攻之不克,退舍礼之,吾彦乃降。
C.吾彦为顺阳内史,清身串.下,威刑严肃,顺阳王畏惧,诬之以罪,冀其去职。
D.陆机、陆云是陆抗的儿子,因为吾彦回答皇帝问话时说“道德名望,抗不及喜”,他们便认为吾彦忘恩负义,毁之不已。
小题5: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3分)
译文:
(2)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①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论***之,远近称庆,刻石以纪其事,由是知名。累转明堂令,以善政闻。三迁殿中少监,检校洺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作乱,河朔不安,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忧,(武)则天降玺书褒美之。神龙初,为大理卿,时武三思擅权,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雍州人韦月将上变②,告三思谋逆,中宗大怒,命斩之。思贞以发生三月,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承嘉希三思旨,托以他事,不许思贞入朝廷。谓承嘉曰:“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将先除忠良以自恣耶?”承嘉大怒,遂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境内有蚕一年四熟者,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至州,见茧叹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特表荐之。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皆以清简为政,奏课连最。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③。时左仆射窦怀贞兴造金仙、玉真两观,调发夫匠,思贞常节减之,怀贞怒,频诘责思贞,思贞曰:“公职居端揆,任重弼谐,不能翼赞圣明,光宣大化,而乃盛兴土木,害及黎元,岂不愧也!又受小人之譖,轻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拂衣而去,合门累日,上闻而特令视事。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上变:向朝廷密告叛乱事件。③将作大匠:官名,主管宫室、宗庙等土木营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后官吏莫能制制:禁止B.时武三思擅权擅:独揽
C.承嘉希三思旨希:盼望D.思贞常节减之节:限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发其奸赃万计,竟论***之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D.
附托奸臣,以图不轨而乃盛兴土木,害乃黎元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论***之称代前文的“豪族蒲氏”。
B.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称代前文的“武三思”。
C.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称代前文的“思贞”。
D.思贞常节减之称代前文的“夫匠”。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表现尹思贞正直坚贞的一组是     (   )
①发其奸赃万计,竟论***之。   ②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扰。   ③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   ④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   ⑤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⑥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尹思贞任隆州参军时,能严明执法,做明堂县令时,政绩很好;任检校洺州刺史,能安抚一方。这些都受到人们的赞扬,并受到朝廷的表彰。
B.尹思贞大理卿,皇帝命令斩告发武三思的韦月将,尹思贞不畏权贵上奏章使韦月将免于死刑,后因当面斥责武三思而被李承嘉劾奏,调出朝廷。
C.尹思贞任青州刺史,政绩很好,受到黜陟使路敬潜的赞叹。他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因治政精简,向朝廷奏告的考核连续最佳。
D.左仆射窦怀贞为建造两座道观滥用民工,尹思贞身为主管土木营建的官员对他有所限制,窦怀贞因此怒责尹思贞,而尹思贞指责他的害民
小题6: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令思贞推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州官署命令尹思贞追究审查。②坚持上奏认为不能执行死刑。③不是治理得好所得到的,什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奇迹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
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
B.绝喜与饮绝:特别
C.此荡子不顾家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堪:愿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阅读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小题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愚笨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今具道所以B.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小题3: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8分)
蜗角之争
戴晋人①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②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戴晋人:魏国的贤人。
②通达:人迹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国都城大梁。
小题1:
在庄子看来,蜗角之争争的是什么?从这则寓言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