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即有病),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小题1:
选出下面加点字与“辅世长民”中“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欲居之为利,而高其直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⑥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A.②③B.①⑤
C.④⑥D.②⑤
小题2:
选出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小题3:
根据上下文,判断下面哪一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
①寡人如就见者也
②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③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④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小题4: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小题5:
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造访他。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答案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D
解析

小题:
第1题考查词类的活用。题干“辅世长民”中的“长”是形容词用如动词,“长民”即做百姓的官长。“墓”和“罾”为名词用如动词;“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高”和“闲”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故答案为C。
小题:
第2题是考查代词的指代问题。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一眼能看出“则不敬莫大乎是”中的“是”指代的是“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故答案为B。
小题:
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ABC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A项是齐王不想见孟子的托词,B项是表达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项是孟仲子搪塞医者的话。只有D项是孟仲子真心要说的话,故选D。
小题: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句的意思是说有作为的君主对有才能的大臣是非常重视的。只有D项符合要求,故答案为D。
小题:
第5题考查作者的观点。ABC三项文中都有提及。只有D项杜撰成分太多,与原文不符。故答案为D。
译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之。让诉冤于帝(汉恒帝刘志),诏膺入殿,御亲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黄门(指宦官)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指休假日)不敢出宫省(指宫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后汉书·党锢列传》)
小题1:
下面句中的“辟”字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同义的一项是:
A.辟邪说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小题2:
下面句中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小题3:
“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的正确意思是: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提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小题4:
选出对汉恒帝刘志的评价正确的一项:
A.从恒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到“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恒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宦官势力独霸朝政,恒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侍一起对恒帝“叩头泣曰:‘畏李校尉。’”看来,宦官既慑于李膺的威严,又想博得恒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恒帝给他们撑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乃谢病        谢病:因病免职。
B.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    明习:明了通晓。
C.陛下即问决狱         决狱:打开监狱。
D.右丞相大惭          大惭:内心悲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功亦不如勃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B.┏苟各有主者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陛下不知其驽下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晋于是始墨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处事机敏、有才***一组是
①愿以右丞相让勃
②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③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④宰相者……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⑤君独不素教我对
⑥绛侯谢病请免相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年,大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回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既在相位,理应知道宰相职责。
D.周勃自愧不知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凭借实力夺回了本属于他的丞相职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宫。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噗血:含血喷出。
——200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小题2: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小题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小题4: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小题5: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小题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B.① / ②④ / ③
C.①④ / ② / ③D.① / ② / ③ / ④
小题7: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
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 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 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小题3: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小题4: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小题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 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杼与庆封谋***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相之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庄公死,更立景公                             得庆封,负之斧质
A.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后世以为法程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C.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