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②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小题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小题:①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②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小题: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不得志时一身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姓宋,名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宋句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孟子说:“尊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所以士人可保持住自我;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愿泽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①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注释] ①顽:贪婪。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3分)
②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3分)
小题2:孟子在这段话中论述了什么问题?表明了自己什么主张?(4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小题2:孟子这段话蕴含什么哲理?他用什么手法阐述这个哲理?(3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②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小题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小题2: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③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④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ǎi)地。⑤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⑥餍:满足。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小题2:请你说说孟子文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