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书褒城驿壁(唐)
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为来,毂交蹄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B以卖州县者乎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解析

小题1:应为"台阶"的意思,其实从"堂庑甚残"句中可判断出是一个名词。
小题2:B ,表目的关系,"用来"意。(A前"则"表承接关系,后"则"表解释关系。 C前"且""况且"意,后"且""暂且"意D前"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3:D, 名词作状语,余为形容词作动词。
小题4:A,"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表述不当。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社会弊病的缘由,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
附文言文翻译
褒城驿号称全国第一,到我亲眼所见,看其池水,浅浊而肮脏;看其船只,破碎而搁沉;庭院台阶十分荒芜,堂房廊屋都很残破,哪里看得到它所谓的宏大壮丽呢?
向管理驿站的官吏询问,他们则说:"忠穆公严震曾担任梁州州牧,因为褒城控制着通往两个节度使治所的要道,各式各样的旌节旗帜来来往往,传递公文的人员骑着马,出差的官吏乘着车,或来或去,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所以扩大驿馆建筑,以显其雄伟宏大。褒城驿在当时看上去是比其他驿站都壮观。而且一年中到褒城驿站来歇宿的宾客不少于几百人,他们只要夜间得到住宿,饿了能得到饱食,全都是暮来朝去,哪有顾念爱惜之心呢?至于撑船,一定要到篙折、舷破、头碎然后停止;钓鱼,一定要到水干、泥混、鱼尽才肯罢休。甚至还有人在靠窗的长廊或小屋里喂马,把驿馆的中堂作为猎鹰的栖息之所,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遇上职位低的官吏,其随从虽然气性猛烈,还可以制服;遇上职位高的官吏,其随从则更加凶暴蛮横,难于阻止。因此褒城驿日见破损,与以前大不相同。我们八九人,虽然也曾在供给来往者膳食的余暇,用一小部分时间尽力修缮,但又怎能补救几十几百人的破坏呢?"
管理驿站的官吏的话还没有讲完,有个老农在旁笑了,并说:"现在所有的州县都象驿站一样。我听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财物丰富,人口众多,号称太平,行走千里的人不用携带粮食,有了子孙的人还不知道兵器为何物。现在天下无战争,但有户籍的居民却一天天减少;边境没有被侵占遭蚕食的忧患,但开垦的荒地日益减少。百姓生活日益穷苦,国家财力日益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凡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刺史县令,他们直接了解人民的生活,因而便于贯彻政令。现在政府委派官吏,既已轻率任命刺史县令,而且又在短时内一再更换。况且刺史县令的任期,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内更换两次,因此州县的政务,如有不利于百姓之处,应该可以出主意改掉那些严重的情况,但在任的刺史则说:"明人我即离职,何必如此。"在任的县令也说:"明日我即卸任,何必如此。"他们在愁闷的时候就喝浓烈的美酒,在饥饿的时候就吃精美的肉食,只等囊中放满了绸缎,柜中装足了金银,任期结束就志得意满地离去。"唉!州县难道果真是驿站吗?况且当新旧官员交替之时,狡猾的胥吏乘机放肆地做奸恶欺诈的事,以欺骗州县呢!象这样下去,而想希望百姓生活不穷苦,国家财力不困难,有户籍的居民不减少,开垦的土地不缺乏,难啊!──
我送走老农之后,把他的话整理了一下,写在褒城驿的屋壁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日:“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日:“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后从救刘延于白马,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日:“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
能过也。”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资:凭借。
B.事垂就而觉垂:临近。
C.太祖迎天子都许都:定都。
D.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遘:遭遇。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荀攸“深密有智防”的一组是    (   )
①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②攸言语饮食自若
③乃设奇兵复战   ④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⑤遣辎重循河而西     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攸祖父去世后,他祖父原来的部下张权请求守卫其坟墓,荀攸怀疑有诈,盘查追问,叔父荀衢醒悟,果然张权是***了人的亡命之徒。
B.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荀攸向曹操进言,刘表与张绣互相依仗,最好等待时局变化,诱降张绣。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意见,结果军队失利。
C.曹操征伐刘表,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并请求曹操救援。部将大多认为刘表强大,袁谭袁尚不足为患;荀攸却劝说曹操同意袁谭的请求。
D.荀攸富有才智,曹操经常称赞荀攸外表愚钝而内心聪慧,不自夸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荀攸去世后,曹操一说起他就会流下眼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德祠记
宋琬
余读史至韩献子世家,嘉其有存赵武之功。太史公称其为天下阴德,享祀十世,有以哉!卢龙韩氏,盖多君子,而待御西轩先生,以名德闻。考其先,自晋平阳迁居于此。先生起家万历丁丑进士。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余尝徘徊其下,窃意先生殆古狂狷者流,既已不为世用矣,故放乎山川以自娱。已而过东门之墟,有堂巍然曰怀德祠。询之,则先生之畏垒①。先是,郡城东南,地多污莱。先生用形家②言,建天妃宫于其方,乡人德焉。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他如置学田以赡贫士,输囷廪③以活饥人,掩骴施槥④,哺糜授药,父老至今能言之,相与咨嗟涕泗。过其下者,辄流连不能去云。
宋子曰:“呜呼!贤者之系人家国,岂不重哉!昔者,臧文仲殁,鲁人哀之。子皮之死,子产叹其无与为善。先生抱经世之略,不获用于世,退而为德于乡,岂望后人之俎豆我哉!而夷考卢龙自庚午被创以来,问当时阀阅之家今尚有存者乎?非若敖之馁,则栾盈之败,甚且有污潴其宫室者。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不亦駸駸⑤乎献大夫之遗烈哉!且夫先生悬车⑥之岁,在神宗之中年,上恬下熙,灾变罕有。然而岁一不登,辄忾然忧之。今卢龙之可忧者,非一端而足也:士有荡析之悲;氓有采葍⑦之困;千金之家,有丐于市者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使先生在,则必有蒿目⑧伤心,发为救时之策。而惜也,九原⑨不作,民罔依归,官先生之里者,靡所资故实而为政焉。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⑩也欤?
祠之修,始于万历某年。顺治某年,陈公宏业乃更葺之。先生名某,号西轩。(余)论乡人之所以祀先生者,并以示其子孙,俾世守焉。
(选自《安雅堂集》)
【注】①畏垒:语出《庄子》,连绵词,言不平貌,修德成道之所,借为山名,后用为乡居之意。文中指祠堂。②形家:堪舆家的别称,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先生。③囷廪:都是谷仓。④骴、槥:骴,尚有肉的腐骨;槥,棺材。⑤駸駸:形容盛大的样子。⑥悬车:不参与政事。⑦葍:恶菜。⑧蒿目:目乱的样子。⑨九原:也作“九泉”。⑩伏腊:夏伏冬腊,两个祭祀的名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用形家言用:采纳。
B.先生抱经世之略略:方略。
C.然而岁一不登登:丰收。
D.有丐于市者矣丐:施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西轩先生“为德于乡”的一组是
①建天妃宫于其方 ②置学田以赡贫士 ③蒿目伤心,发为救时之策 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 ⑤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 ⑥输园廪以活饥人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轩先生修建天妃宫,乡人为了感激他,在天妃宫里塑了一尊先生的像,并改名为“怀德祠”。
B.西轩先生有经世之志,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辞官归隐,为德于乡,做了许多让人传颂的好事。
C.西轩先生属狂狷之流,远离官场,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
D.顺治年间,陈宏业重修怀德祠,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世代祭祀西轩先生并好好守护怀德祠。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4分)
(2)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2分)
(3)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小题2: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①、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②、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本文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曲长:部曲首领。②賨叟:音cóngsōu。賨,指巴人;叟,对甘、川、黔、贵少数民族的通称。时蜀、魏均有“叟兵”,素以作战英勇著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寝:卧室。
B.几败北山,殆死潼关殆:危险。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绝:超过。
D.然后伪定一时尔伪:虚假,表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而议者谓为非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此臣之未解一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D.谨陈其事如左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在变化和前瞻的基础上,对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B.面对严峻形势,朝廷的决策层感到疑虑满腹、困难重重,试图引进圣人相助,以致坐失先机,让孙策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
C.因出师北伐曹魏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本文便针对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着重用了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
D.本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诚恳深挚,情真辞切,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3分)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4分)
(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明史•列传三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嘉其诚笃嘉:表彰。
B.能委曲导意委曲:受到委屈。
C.迨世宗营永陵迨:等到。
D.杨荣尝毁义毁:毁谤。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蹇义“小心敬慎”和“善处僚友”的一组是
①瑢顿首不敢对
②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
①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
②能委曲导意
①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
②义兼有之
①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
②宣宗即位,委寄益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义由于上奏论事都能合乎皇帝的意旨,加上他的诚实厚道,使得几代皇帝对他都很倚重。
B.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甚至皇帝巡视北京,都要蹇义“辅皇太子监国”。
C.在修筑先皇寝陵时,宜宗皇帝询问蹇义、夏原吉,蹇义赞同皇帝遵从先皇勤俭节约的想法,以后沿袭下来以献陵作为形制,皇帝陵墓都以节俭为要。
D.杨士奇拿张咏、傅尧俞、范景仁来比较蹇义,说他同时具备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待人诚信、没有心机的优秀品质。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4分)
(2)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3分)
(3)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