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圣琵琶传闻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经年:过了几年。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 (4)以失琵琶故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2)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小题3: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答案
小题1:(1)善于 (2)白色 (3)暗中 (4)因为 小题2:(1)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2)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小题3:首先发生在僧院,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其次是僧人猜测;再次是因讹传讹。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 |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崇年俭以答天意 昔卫文公①乘狄人灭国之余,徙居楚丘,才②革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为富庶。汉文帝承秦、项战争之后,四海困穷,天子不能居钧驷④乃示以敦朴,身衣弋绨,足履革舄⑤,未几天下富安,四夷咸服。国家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独河南稍完,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赖陛下慈仁,上天眷佑,蝗灾之余而去岁秋禾,今年夏麦稍得支持。夫应天者要在以实,行俭者天必降福,切见宫中及东宫奉养与平时无异,随朝官吏,诸局承应人亦未尝有所裁省。至于贵臣、豪族、掌兵官莫不以奢侈相尚,服食车马惟事纷华。今京师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于旧,俱非克己消厄之道。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⑥,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⑦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七·陈规传》) 【注释】 ①卫文公:卫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即位。②才:仅仅。③季年致騋牝三千:季年:一年。騋(lái)牝(pìn):骡马。④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驷:古代一车套四马,也用以称驾四马之车。⑤舄(xì):古代指鞋。⑥樽节:限制,节省。撙、节义同。⑦戢(jí):没收、收藏。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徙居楚丘 (2)躬行俭约 (3)莫不以奢侈相尚 (4)服食车马惟事纷华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 (2)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小题3:本文虽是借顺应天意为名,实际上规劝陛下“崇节俭”。本文论证方法为()小题4:本文论证语言也很有特色,下列各项最恰切的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害之而反利 阳虎为乱于鲁①,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②,而阳虎将举剑而伯颐③。门者止之曰④:“天下探之不穷⑤,我将出子⑥。”阳虎因赴围而逐⑦,扬剑提戈而走⑧,门者出之。顾返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⑨,攘祛薄腋⑩。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⑾,而乃反伤我⑿,宜矣,其有此难⒀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⒁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⒂,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⒃。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阳虎:《论语》作阳货,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为乱:作乱;造反。②匝:周;圈。围三匝:即围了三层。③伯:通“迫”,接近。颐:面颊。④门者:守卫城门的人。⑤探:求。天下探之不穷:意思是说,天地广大,到处都可以躲藏。⑥出:放走。⑦赴:奔走。逐:追逐。赴围而逐:即随着围他的人群奔走,乘机突围。⑧戈:古代兵器的一种。扬剑提戈而走:持剑提戈逃跑。⑨顾返:转身走回来。取:捉住。此句是说,阳虎又跑回来捉住放他出走的守门人,并用戈来戳他。⑩攘祛薄腋:捅进袖口,直向膈肢窝里刺去。⑾蒙死被罪:冒着***头治罪的危险。⑿而:你。⒀宜矣其有此难也:你有这场灾难是应该的。⒁有司:有关的官员。拘:捕;逮捕。⒂被:蒙受。⒃害之而反利:祸福无常的观点。守门人放走阳虎出于好心(对阳虎来说),反受阳虎刺伤;放走阳虎有罪,反而得重赏。故说害之而反利。 小题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 (2)顾返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 (3)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 小题2:阳虎刺伤放他出城的守门者,最恰切的原因是()A.怕门者揭发 | B.怕门者受罪 | C.鲁军有得者重赏、失者重罪之令 | D.***人灭口 | 小题3:门者为什么肯冒死就阳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上曰:“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上谓宰臣曰:“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则止也。”琚与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居一年,复表致仕,乃许。 【注释】 ①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沉厚好学,博通经史、词章。②唐括安礼:本名斡鲁古,字子敬。贞元中累官临海军节度使,后官至右丞相。进封申国公。③裕:宽宏。④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3)居一年,复表致仕 (4)复表致仕,乃许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2)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小题3:石琚为什么要辞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文中“上谓宰臣曰”一句,似乎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①,天子下议②。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④。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⑤,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⑦。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⑧;冲风之末⑨,力不能漂鸿毛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 ①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②下议:下交群臣议论。③习:熟悉。胡:指匈奴。④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⑤鸟举:鸟飞。⑥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⑦敝:破,疲敝。⑧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⑨冲风:猛烈的风。⑩漂:通“飘”。飘扬;吹动。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3)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4)匈奴负戎马之足 (5)难得而制也 (6)则人马罢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 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小题3:王恢主张“”兴兵击之,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安国主张和亲,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內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③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④家见《书》⑤疏义⑥,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⑦,始得《易》⑧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⑨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 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內: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更:换。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⑤《书》:也叫《尚书》,《书经》。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⑦徂徕(cú lái)山:山东泰安境内。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⑨揆(kuí):揣度。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幼有异质 (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3)身体而力践之 (4)吾心独无主乎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小题3:本文先写许衡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