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崇年俭以答天意昔卫文公①乘狄人灭国之余,徙居楚丘,才②革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为富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崇年俭以答天意昔卫文公①乘狄人灭国之余,徙居楚丘,才②革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为富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崇年俭以答天意
昔卫文公①乘狄人灭国之余,徙居楚丘,才②革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为富庶。汉文帝承秦、项战争之后,四海困穷,天子不能居钧驷④乃示以敦朴,身衣弋绨,足履革舄⑤,未几天下富安,四夷咸服。国家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独河南稍完,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赖陛下慈仁,上天眷佑,蝗灾之余而去岁秋禾,今年夏麦稍得支持。夫应天者要在以实,行俭者天必降福,切见宫中及东宫奉养与平时无异,随朝官吏,诸局承应人亦未尝有所裁省。至于贵臣、豪族、掌兵官莫不以奢侈相尚,服食车马惟事纷华。今京师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于旧,俱非克己消厄之道。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⑥,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⑦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七·陈规传》)
【注释】
①卫文公:卫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即位。②才:仅仅。③季年致騋牝三千:季年:一年。騋(lái)牝(pìn):骡马。④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驷:古代一车套四马,也用以称驾四马之车。⑤舄(xì):古代指鞋。⑥樽节:限制,节省。撙、节义同。⑦戢(jí):没收、收藏。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徙居楚丘
(2)躬行俭约
(3)莫不以奢侈相尚
(4)服食车马惟事纷华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
(2)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小题3:本文虽是借顺应天意为名,实际上规劝陛下“崇节俭”。本文论证方法为()
A.举例论证B.引用论证C.对比议论D.类比论证
小题4:本文论证语言也很有特色,下列各项最恰切的是()
A.委婉含蓄B.针锋相对C.据理力争D.率真直露

答案

小题1:(1)迁移 (2)亲身 (3)崇尚 (4)追求
小题2:(1)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费用也不能充分供给,真个天下所有地区都在向陛下索取,难道还不困难吗?
(2)希望陛下效仿卫文公、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资痛加限制节省,剔除多余的官员,减去可省的费用,警戒奢华风气,禁止并没收用金为饰的艳丽服装,希望老天为已经给我们带来过的祸而后悔,太平时代就能达到。
小题3:C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从前卫文公在夷狄之人灭国之后,迁徙而居住到楚国的丘陵地带,开始仅仅有三十辆车乘,于是卫文公亲自实践,勤俭节约,戴用粗帛做的帽子,穿用粗布做的衣服,一年已经达到了牛马三千,于是成为了富庶之地。汉文帝时期承接着秦朝灭亡、与项羽的战争之后,整个国家都很贫困,连皇帝都不能将拉车用的驷马配齐,于是用敦厚朴素的样子示人,身上穿着粗布衣服,脚上穿着劣质的鞋,不久天下就富有而且安定,周边蛮夷之地都臣服。自从国家发动战争以来,各个州县都遭到破坏,幸存的地方也又被贼寇***扰,只有黄河以南稍微完整一些,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费用也不能充分供给,真个天下所有地区都在向陛下索取,难道还不困难吗?多亏仰赖于陛下的慈爱仁厚,上天的眷顾保佑,蝗灾之后,去年秋天的粮食和今年春季的麦子勉强得以维持百姓生计。顺应上天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践行节俭的人上天一定降福给他,我私下看到宫中和东宫中的侍奉供养之物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在朝的官吏、各个部门办事的人员也不曾有所裁剪。至于贵族、豪族、掌握兵权的官员没有不崇尚奢华享受之风的,他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车马只追求繁华富丽。现在京城中卖用金为饰的衣服和珠玉犀象等高贵装饰品的人比以前一天天增加,这都不是克制自己消除灾难的方法。希望陛下效仿卫文公、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资痛加限制节省,剔除多余的官员,减去可省的费用,警戒奢华风气,禁止并没收用金为饰的艳丽服装,希望老天为已经给我们带来过的祸而后悔,太平时代就能达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害之而反利
阳虎为乱于鲁①,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②,而阳虎将举剑而伯颐③。门者止之曰④:“天下探之不穷⑤,我将出子⑥。”阳虎因赴围而逐⑦,扬剑提戈而走⑧,门者出之。顾返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⑨,攘祛薄腋⑩。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⑾,而乃反伤我⑿,宜矣,其有此难⒀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⒁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⒂,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⒃。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阳虎:《论语》作阳货,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为乱:作乱;造反。②匝:周;圈。围三匝:即围了三层。③伯:通“迫”,接近。颐:面颊。④门者:守卫城门的人。⑤探:求。天下探之不穷:意思是说,天地广大,到处都可以躲藏。⑥出:放走。⑦赴:奔走。逐:追逐。赴围而逐:即随着围他的人群奔走,乘机突围。⑧戈:古代兵器的一种。扬剑提戈而走:持剑提戈逃跑。⑨顾返:转身走回来。取:捉住。此句是说,阳虎又跑回来捉住放他出走的守门人,并用戈来戳他。⑩攘祛薄腋:捅进袖口,直向膈肢窝里刺去。⑾蒙死被罪:冒着***头治罪的危险。⑿而:你。⒀宜矣其有此难也:你有这场灾难是应该的。⒁有司:有关的官员。拘:捕;逮捕。⒂被:蒙受。⒃害之而反利:祸福无常的观点。守门人放走阳虎出于好心(对阳虎来说),反受阳虎刺伤;放走阳虎有罪,反而得重赏。故说害之而反利。
小题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
(2)顾返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
(3)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
小题2:阳虎刺伤放他出城的守门者,最恰切的原因是()
A.怕门者揭发
B.怕门者受罪
C.鲁军有得者重赏、失者重罪之令
D.***人灭口
小题3:门者为什么肯冒死就阳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上曰:“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上谓宰臣曰:“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则止也。”琚与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居一年,复表致仕,乃许。
【注释】
①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沉厚好学,博通经史、词章。②唐括安礼:本名斡鲁古,字子敬。贞元中累官临海军节度使,后官至右丞相。进封申国公。③裕:宽宏。④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3)居一年,复表致仕
(4)复表致仕,乃许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2)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小题3:石琚为什么要辞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文中“上谓宰臣曰”一句,似乎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①,天子下议②。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④。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⑤,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⑦。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⑧;冲风之末⑨,力不能漂鸿毛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
①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②下议:下交群臣议论。③习:熟悉。胡:指匈奴。④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⑤鸟举:鸟飞。⑥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⑦敝:破,疲敝。⑧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⑨冲风:猛烈的风。⑩漂:通“飘”。飘扬;吹动。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3)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4)匈奴负戎马之足
(5)难得而制也
(6)则人马罢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 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小题3:王恢主张“”兴兵击之,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安国主张和亲,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內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③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④家见《书》⑤疏义⑥,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⑦,始得《易》⑧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⑨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
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內: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更:换。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⑤《书》:也叫《尚书》,《书经》。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⑦徂徕(cú lái)山:山东泰安境内。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⑨揆(kuí):揣度。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幼有异质
(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3)身体而力践之
(4)吾心独无主乎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小题3:本文先写许衡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龙高卧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①吕布有功,加②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③,豪气不除④。”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七·陈登传》)
【注释】
①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②加:升官。③湖海之士:指游走各地广泛结交各种人物的豪杰。④除:除去,改掉。
【译文】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2)豪气不除
(3)元龙名重天下
(4)是元龙所讳也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2)许君论是非?
(3)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
小题3:“求田问舍”句,你在哪篇其他人的诗文中也见到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