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凶兆)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yǎn:流亡,困迫)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zōu车马)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也如同这样)。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hé翅膀)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碆pó:石镞,即石制的箭头;卢,涂漆的黑弓),治其矰缴(zēngzhuó:矰,短矢。缴,系矢的生丝线),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jiān bō:锐利的石制箭头),引微缴,折清风而抎(抎:同“陨”,音yǔn,坠落)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bì宠幸的女子),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楚将名)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ráng)侯(秦将魏冉名)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楚国爵名)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老悖乎              悖:违背
B.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     卒:始终
C. 以其颈为招             招:射击的目标
D. 饭封禄之粟             饭;:动词,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以执珪而授之
B.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 
C.臣诚见其必然者也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
D.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
1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都由对话完成,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B. 庄辛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直言进谏,指出襄王如此行径必遭***身之祸,触怒襄王而被逐出了楚国。
C. 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黄鹄至蔡灵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物到人,最后指出襄王处境的危险,娓娓道来却步步紧逼,极具说服力。
D. 这篇作品通过庄辛对楚襄王的劝谏,说明一国之君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如果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引起严重祸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3.庄辛用“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的事例有何目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9. A
10.A
11.B
12.(1)我请求到赵国躲一躲,待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2)见到兔子后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
(3)(子发)(将)用红绳捆绑自己去见他。
13.正反举例,劝谏并激励襄王:贪图享乐,丧失警惕,实力再强也将走向灭亡;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国力才可不断发展壮大。
解析
9.悖:惑乱,糊涂。
10. A项,均为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前者语气助词,表疑问,译作“吗”,后者介词,相当于“于”;C项,均为代词,前者译作“它”,后者译作“它的”;D项,前者音节助词,可不译,后者代词,译作“她们”。
11. “触怒襄王而被逐出楚国”有误,非“被逐”,而是庄辛自己估计楚国有难而请求避于赵之,实为警示劝谏之意。
12.无
13.无
参考译文
庄辛规劝楚襄王说:“君王您左有(宠臣)州侯,右有(宠臣)夏侯,车后使鄢陵君和寿陵君跟随,一味地恣纵逸乐,奢侈浪费,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危险啦!”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呢?还是认为这是楚国的凶兆呢?”庄辛说:“我确实看到了楚国必定会这样,不冒昧认为这是楚国的凶兆啊。(假如)君王始终宠信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这四个人,不稍加收敛,楚国必定会灭亡啊。我请求到赵国躲一躲,待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停留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困迫在城阳。在这个时侯,襄王叫人派遣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
庄辛回到楚国,襄王说:“我没有采纳先生的意见,现在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我听俗话说:‘见到兔子后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丢掉了羊才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我听说,从前商汤和周武王凭借百里小国而兴盛起来;夏桀和殷纣凭着偌大的天下,却灭亡了。现在,楚国虽然狭小,(如果)截长补短,尚且有方圆数千里,何止是百里之地呢?
“君王难道不曾见过蜻蜓吗?它长有六只脚,四个翅膀,飞翔在天地之间,俯身啄食蚊蝇,仰头接饮甘露,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没料到那五尺高的儿童,正调和糖浆,粘在丝网上,在离地面四仞高的空中粘住自己,然后丢掉给蚂蚁吃掉。
蜻蜓的事,是其(指代贪图享乐、放松警惕以致遭遇不幸的事)中的小事,黄雀的遭遇也如同这样呢。(它)俯身啄食白米,仰身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振翅飞翔,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不知道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拿着弹丸,把它的脖子当着靶子,将在十仞的高空中射***自己。顷刻之间,就落在他们手里。白天黄雀在树林中游荡,日暮却成了桌上的佳肴。
黄雀的事情,是其中的小事情,天鹅的遭遇也如此呢。黄鹄在江海上翱游,在池沼边休息,低头吞食鳝鱼、鲤鱼,抬头咀嚼菱角、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却)没料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的石箭、黑弓、短箭、丝绳,将在百仞的高空中射***自己。黄鹤遭受利箭射***,拖着细绳,随风坠落。所以白天在江河上遨游,晚上(却)成了锅里炖煮的美味。
那黄鹄的事,是其中的小事,蔡圣侯的事也像这样。他南游于高陂,北登上巫山,马饮茹溪之水,人食湘江之鱼,左手抱着年轻的侍妾,右手搂着宠妃,和他们驰骋在上蔡,而不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却不知道子发正接受楚灵王的命令(进攻蔡国),(子发)(将)用红绳捆绑自己去见他。
蔡灵侯的事,是其中的小事,君王您的事也像这样,您左有州侯,右有夏侯,使鄢陵君与寿陵君跟随,吃自己采邑的粮食,车载方府库的金银,与他们驰骋游乐于云梦泽中,而不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却没料到那穰侯魏冉正接受秦王的命令,在黾塞内满布军队,您却寄身在黾塞外。”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浑身发抖。在这时才把执珪的爵名授给他,封他为阳陵君,赐给他淮北之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士录① (节选)
宋 濂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②不为通,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ò):长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轻视。
B.两生素负多才艺              负:依仗
C.阴戒善槊者五十人            阴:阴险。
D.两生相顾惨沮                顾: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君何至相视如涕唾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君等伏乎未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阍卒不为通,连击踣数人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选取了邓弼生平两件奇事,着力进行描绘,生动地刻画出邓弼英勇雄壮、言行奇特、豪爽狂放的个性。
B.邓弼强迫两位儒生喝酒,并让两位儒生拿七经来考问他。他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痛骂了两位儒生,显示了邓弼博学而又傲慢的性格。
C.文章描写了邓弼空怀文经武略,最终老死尘埃而不为时用的经历,以此来寄托作者自己身世的慨叹和对社会的讽喻。
D.宋濂散文,素以简洁质朴见长,而这篇文章却别具一格。叙事曲折生动,不时穿插几笔描写,略作点染,使情节、人物丰富多彩。
4、(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终不我从,必***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译文:                                                                     
(2)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注:侯,称丈夫赵明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归赵氏:出嫁                   B.亦复脱衣市易:交换
C.每朔望谒告出:农历初一           D.比至,果大服柴胡:接连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3分)
(2)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3分)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3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韶》:舜时古乐曲名。《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倩:音qiàn,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素:白底。商:子夏名商。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乐舞不单是娱乐问题,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应注意形式美和内容的善。
B.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C.孔子认为:外表礼节仪式同内心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D.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文采多了,就像个虚伪浮夸的人。
(2)简要分析,上面3段 “尽善尽美”、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分别在文段中阐述各自怎样的观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如土委地委:卸落
11.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译文: 中学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2分)
译文:                                  
14. 小题5:疱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