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吏。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      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    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    简:简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B.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C.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D.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①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①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以一当十”,夸大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大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答案
DCCBC
解析
1.十日。A.古义是“没有私底下(议论)”,今义是“不自私”。B.古义是“考核政绩”,今义是“学生规定的作业、技能”。D.古义是“事情的真相”,今义是“人的常情和一般道理”。2.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凭”/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提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3.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4.“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在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参考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沦。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人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释: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                   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                 居:担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其奴所告夜醮。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①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①则天默然久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     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而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多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1.下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是
①功少费约,后遂为法 ②及去,人立石著其功
③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④民喜,争奏酒食迎犒
⑤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⑥景骏为留终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2..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 ④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⑤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歼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宏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还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①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②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  籍:籍贯
B.察其贤,辟为宪史          辟:征召
C.悉磔以徇                  徇:示众
D.时省臣董田事              董:监督,督责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卜天璋为政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              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
③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④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⑤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        ⑥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天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原在金朝做官,元宪宗南征时,率领部下归附了元朝,后来,因统领从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的几千民众,举家迁到了汴梁。
B.任饶州路总管期间,卜天璋施政毫不扰民,深受百姓欢迎,境内清静肃然。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赏识他的才干和品德,提拔了他,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C.卜天璋做官,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个人的仕途前程。他曾经不听下属的劝阻,甘冒风险,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灾,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D.国难当头,年届八十的卜天璋,仍接受朝廷调遣,挺身赴任。辞官回家后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其谥号中的“正”字,是对其品德的准确评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3分)
(2)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3分)
(3)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①,边人赖之。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金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军家为寇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 选自《明史•李秉传》)
【注】①科索:赋税。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概以无家论,非义           义:合理。
B.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恤:怜悯。
C.广讦秉自解                 讦:攻击。
D.厘诸弊政                   厘:改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军以有妻者为有家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方秉之被劾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秉“尽心边计”的一项是
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
③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④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
⑤军家为寇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
⑥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虽因此而遭诬陷,但仍继续弹劾总兵纪广。
B.李秉少年时学习刻苦,中进士后受到皇帝重用,在担任户部主事时,他把被豪强侵占的屯田归还给老百姓,赢得了边民的信赖。
C.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 奏百余章建议,人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D.李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情美和风情美。
B.《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本文辞采华美.音律谐和.句式整齐.多用典故,充分体现了骈体文的特色。
C.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文词藻清丽,情感真挚,《陈情表》.《出师表》等表文都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D.《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是罗贯中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编撰的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