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16.4)24.结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16.4)24.结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16.4)
24.结合《论语》中这段文字的内容,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如何对待损友?
                                                                  
答案

损友是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态度伪善)的人,善于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2分);在生活中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要要明辨朋友的缺点,“择其不善者而改之”(1分),同时也要做“损友”的益友. (1分)
解析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态度伪善)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8题。
记棚民事
[ 清 ]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稻粱。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 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皆于龙脉风水 溺 , 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利害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余览其说是之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B 则吾盖未得术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            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    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亦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8、翻译(8分)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闻而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同情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          容:宽容、容忍
C、诸公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赞扬
D、子己为郎                      除:授予官职
9、下列选项,全部表现乐恢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②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④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
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11.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4分)
译文:                                                                                                                                               
(2)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3分)
译文:                                                                
(3)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7分)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君召先生而相(       )  (2)中山以     (       )
(3)什九在外       (       ) (4)子得与魏成子比也  (       )
18.把下列句了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李克趋出                          ⑶耳目之所睹记
⑵今者闻君召先生卜相                ⑷五者足定之矣
A.⑴⑵相同,⑶⑷相同B.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C.⑴⑵不同,⑶⑷相同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20.李克认为魏文侯肯定以魏成子为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南北宋之悲耳!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      》。(1分)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2分)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矢:同“誓”。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