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权势),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署:任命 B.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中:符合 C.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置:处置 D.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干:触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赖其全者甚众 B.以约失之者鲜矣 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 帝乃临御道之馆 D.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虞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3分) ①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婴甲胄,拥卫亲族,扦御钞盗 ③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⑥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莽时期,年轻的虞延虽官职低微,却敢于抓捕放纵为乱的贵戚门客,因此得罪了贵戚,官职老不得升迁。 B.建武初年,虞延被免去细阳县令返回乡里。太守富宗听闻虞延的名声,于是把他请到郡府,负责功曹一职。 C.阴氏门客马成,依仗权势,为非作歹,虞延不畏权贵诬告,秉公执法,处置了马成,使作恶的贵戚有所收敛。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的赏识,召入朝中任职,但虞延认为邓衍品行不好,因此对邓衍并不以礼相待。 9.断句与翻译。 (1)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帝 既 异之 乃 诏 衍 令 自 称 南 阳 功 曹 诣 阙 既 到 拜 郎 中 迁 玄 武 司 马 衍 在 职 不 服 父 丧 帝 闻 之 乃 叹 曰 知 人 则 哲 惟 帝 难 之 信 哉 斯 言 衍 惭 而 退 由 是 以 延 为 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3分) ②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3分) |
答案
5. C(置:放开) 6.B(B.以:介词,“因”;介词,“凭借……身份”。A.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他”。C乃:副词,“于是”。D.而:连词,顺接) 7 C解析:③是说太守富宗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④是虞延设下的计策。⑥借邓衍辞去官职表明虞延有知人之明。 8.B(3分。“除”是“被授予……官职”,不是“免去官职”) 9.(1)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每错三处扣1分,错六处扣2分,扣完3分为止] (2)①富宗后来果然因奢靡放纵而被诛***,临刑前,他擦着眼泪叹息:“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功曹虞延的劝谏!”[“以侈从”1分,“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大意对1分,“恨”1分。] ②虞延让那些案情还可申辩的人站列东边,让那些案情无可申诉的人站在西边。 |
解析
5.置:放开 6.B.以:介词,“因”;介词,“凭借……身份”。A.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他”。C乃:副词,“于是”。D.而:连词,顺接 7 ③是说太守富宗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④是虞延设下的计策。⑥借邓衍辞去官职表明虞延有知人之明。 8.“除”是“被授予……官职”,不是“免去官职” 文言文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阴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动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啊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 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壁:军营。 C.王翦言不用 用:被采纳。 D.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于是引兵而西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C.翦因举兵追之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翦老谋深算的一组是( ) ①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④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⑤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方投石超距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 大败李信部队,并***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 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 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 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译文: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译文: (3)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文: (4)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译文: |
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示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①,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大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注:①有服:有丧服在身,指处在服丧期间。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营垒 B.将军壮义之 壮义:认为……勇敢而有义气 C.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特:特意 D.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尉乃固止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①灌夫不肯随丧归 ②至吴将麾下,所***伤数十人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⑤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⑥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在父亲战死后,不肯随父亲的灵柩回老家,主要是因为他想斩取吴王或吴国将军的头,替父亲报仇。 B.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 C.魏其侯听说丞相武安侯要来拜访,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可是武安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来,魏其侯很不高兴。于是,灌夫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 D.丞相武安侯在魏其侯家喝酒时傲慢无礼,灌夫不在乎丞相的威严,毫不客气地讽刺他。魏其侯见状,赶紧把灌夫扶走,并向丞相表示歉意。 1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3分) 译文: 。 ②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3分) 译文: 。 ③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3分) 译文: 。 (2)给原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3分)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增(md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臣窃为不取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晁错。 D.汉景帝在***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3分)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3)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