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置徐元庆呢?请摘录原文作答。(3分) |
答案
1.A 2.D 3.C |
解析
1.(进:使……上进) 2.(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3.(“其罪可恕”错) 4. (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 5. 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文言文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威王(杨屋)心不能平,欲去之而未能。二人不自安,共谋弑王,分其地以臣于梁。戊寅,颢遣其党纪祥等弑王于寝室,诈云暴薨。 已卯,颢集将吏于府庭,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令诸将悉去卫从然后入。颢厉声问曰:“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三问,莫应,颢气色益怒。幕僚严可求前密启曰:“军府至大,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则恐太速。”颢曰:“何谓速也?”可求曰:“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久之。可求因屏左右,急书一纸置袖中,麾同列诣使宅贺,众莫测其所为。既至,可求跪读之,乃太夫人史氏教[注]也。颢气色皆沮,以其义正,不敢夺。既罢,副都统朱瑾诣可求所居,曰:“瑾年十六七即横戈跃马,冲犯大敌,未尝畏慑,今日对颢,不觉流汗,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因以兄事之。 颢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润州。严可求说温曰:“公舍牙兵而出外藩,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温惊曰:“然则奈何?”可求曰:“颢刚愎而暗于事,公能见听,请为公图之。”可求往见颢曰:“公出徐公于外,人皆言公欲夺其兵权而杀之,多言亦可畏也。”颢曰:“右牙欲之,非吾意也。业已行矣,奈何?”可求曰:“止之易耳。”明日,可求邀颢及承嗣俱诣温,可求瞋目责温曰:“古人不记一饭之恩,况公杨氏宿将!今幼嗣初立,多事之时,乃求自安于外,可乎?”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颢知可求阴附温,夜,遣盗刺之,可求知不免,请为书辞府主(杨隆演)。盗执刀临之,可求操笔无惧色。盗能辩字,见其辞旨忠壮,曰:“公长者,吾不忍杀。”掠其财以复命,曰:“捕之不获。”颢怒曰:“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财为!” 温与可求谋诛颢,可求曰:“非钟章不可。”泰章者,合肥人,时为左监门卫将军,温使亲将翟虔告之。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夜,刺血相饮为誓;丁亥旦,直入斩颢于牙堂,并其亲近。至是,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焉。以严可求为扬州司马。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 【注】教:教谕,指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其地以臣于梁臣:投降称臣 B.军府至大,四境多虞虞:欺诈 C.麾同列诣使宅贺诣:到 D.颢知可求阴附温阴: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严可求“智慧”和“勇敢”的一组是 A.公面折之如无人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 B.不若立幼主辅之既至,可求跪读之 C.急书一纸置袖中可求操笔无惧色 D.请为书辞府主可求瞋目责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可求劝说张颢暂时不要篡位夺权,实则这是严可求的缓兵之计,以图长远打算。 B.在非常之时,严可求跪着宣读了太夫人史氏亲笔写的教谕,才平息了这场夺位之争。 C.严可求游说徐温不要出任外藩,这是为了制衡张颢,为以后诛杀张颢最准备。 D.严可求在和徐温共谋诛杀张颢时,他认为“非钟泰不可”,可见他有知人之明。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 译文: (2)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 译文: (3)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财为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困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间,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帮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肃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数百人故过候肃 拜访 B.向察众人之议 考察 C.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绘制 D.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肃乃指一困与周瑜 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 B.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C.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更以安车软轮征肃 D.为将军计,惟竟长江所极 权为举哀,又临其葬 3.下列各句,属于孙权认为鲁肃“明于事势”的一组是 (3分) A.①肃乃指一国与周瑜 ②曹公破走,肃即先还 B.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②遂任瑜以行事 C.①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②肃劝追召瑜还 D.①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②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肃曾经慷慨地送了—大仓米给前来求取粮食的周瑜,周瑜认为鲁肃家财很富裕,因此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孙权。 B.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后,安排他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但鲁肃却认为袁术没有法纪制度,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前往居巢投奔周瑜。 C.鲁肃非常诚恳地劝谏孙权不要投降曹操,认为孙权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只能做到州郡长官,因此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而应早定大计。 D.击败曹操后,孙权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鲁肃却恃功自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身份用安车软轮迎接他。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译文: ②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钱徽,字蔚章。徽中进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侨士游客,以财贷馈,坐是得罪。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乃表署掌书记。蔡贼方炽,泽多募武士于军。泽卒,士颇希赏,周澈主留事,重擅发军廥,不敢给。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又辟宣歙崔衍府。王师讨蔡,檄遣采石兵会战,戍还,颇骄蹇。会衍病亟,徽请召池州刺史李逊署副使,逊至而衍死,一军赖以安。梁守谦为院使,见徽批监军表语简约,叹曰:“一字不可益邪!”衔之。入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敕子弟焚书。初,州有盗劫贡船,捕吏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徽按其枉,悉纵去。数日,舒州得真盗。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赠饷者,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徽与薛正伦、魏弘简善,二人前死,徽抚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时,韩公武以赂结公卿,遗徽钱二十万,不纳。或言非当路可无让,徽曰:“取之在义不在官。”时称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书左丞。群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因上疏告老,不许。俄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字不可益邪 益:有益 B.诿徽求致第籍 致:取得 C.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 讯:审问 D,方大寒,稍稍引避 引:退出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钱徽廉洁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以财贷馈,坐是得罪 ②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 ③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 ④徽按其枉,悉纵去 ⑤遗徽钱二十万,不纳 ⑥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师戍还,士兵骄蹇,主帅病重,军中潜伏着危机;钱徽奏请召李逊为副使,因奏请及时。崔衍死去之后,全军仍能保持安定局面。 B.宰相段文昌上奏说钱徽取士以私,有人劝钱徽拿出文昌、绅私书以自直;钱徽只求无愧于心,不作辩解,令子弟焚毁有关私信。 C.刺史欲将州里的牛田钱给宴饮赠饷者,钱徽认为,这是应该用于农耕的款项,不可挪作他用;于是下令用其代替贫苦农民的租税收入。 D.钱徽在自己的两个朋友去世后,对他们的儿子,尽其抚养之责,一直到他们各自成立家庭。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情义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4分) (2)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3分) (3)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 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同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后营,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移檄购光武 购:悬赏捉拿 B.发兵攻拔邯郸 拔:攻取 c乃闭营坚壁 壁:驻扎 D.方飨士作倡乐 飨:犒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A. 死者脱衣以敛之 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 伤者躬亲以养之 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C. 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 方飨士作倡乐 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 了,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 逃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 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 赫,屡受封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2)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3)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也。父建善射,尝教延广曰:“射不入铁,不如不发。”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事梁邵王友诲,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后从王彦章战中都,彦章败,延广身被数创,仅以身免。 明宗时,朱守殷以汴州反,晋高祖为六军副使,主诛从守殷反者。延广为汴州军校当诛。高祖惜其才,阴纵之使亡,后录以为客将。高祖即位,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从领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四年,出镇义成,又徙保义,复召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徙镇河阳三城,迁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天平。高祖崩,出帝立,延广有力。颇伐其功。初,出帝立,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而已,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契丹果怒,数以责晋,延广谓契丹使者乔莹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卫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莹知其言必起两国之争,惧后无以取信也,因请载于纸,以备遗忘。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莹藏其书衣领中以归,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 明年春,契丹入寇,延广从出帝北征为御营使,相拒澶、魏之间。先锋石公霸遇虏于戚城,高行周、符彦卿兵少不能救,驰骑促延广益兵,延广按兵不动。三将被围数重,帝自御军救之,三将得出,皆泣诉。然延广方握亲兵,恃功恣横,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契丹尝呼晋人日:“景延广唤我来,何不速战?”是时。诸将皆力战,而延广未尝见敌。 契丹已去。延广独闭壁不敢出。自延广一言而契丹与晋交恶,凡号令征伐一出延广,晋大臣皆不得与,故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延广为言。契丹去,出帝还京师,乃出延广为河南尹,留守西京。 延广居洛阳,郁郁不得志。见晋日削,度必不能支契丹,乃为长夜之饮,大治第宅,园置伎乐,惟意所为。后帝亦追悔,遣供奉官张晖奉表称臣以求和,德光报曰:“使桑维翰、景延广来,而割镇、定与我,乃可和。”晋知其不可,乃止。契丹至中渡,延广屯河阳,闻杜重威降。乃还。 德光犯京师,行至相州,遣骑兵数千杂晋军渡河趋洛,以取延广,戒曰:“延广南奔吴,西走蜀,必追而取之。”而延广顾虑其家,未能引决.虏骑奄至,乃与从事阎丕驰骑见德光于封丘,并丕见锁。延广曰:“丕,臣从事也,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丕乃得释。德光责延广曰:”南北失欢,皆因尔也。”召乔莹质其前言,延广初不服,莹从衣领中出所藏书,延广乃服。遂叱而锁之。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广身被数创 被:蒙受,遭受 B.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 夺:争夺,抢夺 C.因请载于纸 载:记载,记录 D.度必不能支契丹 支:支撑,对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景延广“有勇”和“无谋”的一组是(3分) ( ) A.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 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 B.延广身被数创。 延广按兵不动。 C.翁要战则来。 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 D.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 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延广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就一身武艺,辗转数主,终于遇到了赏识他的晋高祖,从此身兼数职,大权在握,渐渐骄狂起来。 B.新皇帝继位时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像晋高祖石敬瑭在世时那样向契丹称臣,景延广却极力反对,觉得称孙就可以,表现了景延广的民族气节。 C.耶律德光对景延广说:“南北失欢,皆因尔也。”这话其实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是契丹对后晋一直蠢蠢欲动,而景延广“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的话只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导火索而已。 D.景延广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打败契丹,也曾消沉过,但最后的果断自杀也算对得起他那句“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的话。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4分) 译文: (2)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3分) 译文: (3)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 (3分)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