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白云先生传(清)方苞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白云先生传(清)方苞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答案

17.D 
18.C
19.C
20.C
2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共3分,扣住被动句、“掠”、“义”给分)(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共3分,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解析

17.俾:使 
18.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19.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20.C
21.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奏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勍敌。”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诛褒而诮世长           诮 :赞扬B.今日畋,乐乎           畋:打猎
C.五伯疾其诡              疾:痛恨D.欲易其乱,宁可得乎      易:改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 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2分)
(2)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3分)
(3)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     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           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析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            竟:整
B.以调和诸物                      诸:相当于“之于”
C.与未尝食面等也                  等:等同
D.不得名之以珍也                  名:命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各有所裨于人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予则不然                      见狱吏则头枪地
C.以家常日用之物                 以其无礼于晋也
D.而用笋、蕈、虾汁者             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喜条分而缕析之                 B.南人饭米,北人饭面
C.五香膳己,八珍饷客               D.然后以滚水下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米与面是人们的主食,对人的身体益处却是不同的,李渔认为不能长期只吃一种而要兼吃,这样利心利脾。
B.李渔身为南方人,其吃面的方法既不同于北方人也不同于南方人。北南吃面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吃面条,后者吃面饼。
C.李渔所制的“五香面”与“八珍面”所用主料相同,所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重面味不重汤味,它们所不同的只是辅料。
D.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从作者详细介绍的制面之法、吃面之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情趣,符合“闲情”偶寄的特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3分)
(2) 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0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象①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②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③乂④,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⑤,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⑥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 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干羽既格:舜命禹征有苗,三旬,苗民逆命,禹班师。舜乃广修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归顺。③烝烝:谓孝顺。④乂:安定。⑤瞽瞍亦允若:瞽、瞍,瞎子。舜的父亲有眼不分善恶,故名。允若:忠诚老实的样子。⑥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创建
B.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举:举行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信:相信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诸苗夷之请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B.①而管、蔡不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吾将以表于世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D.①使知人之不善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咸神而祠之                       B.新其祠屋
C.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D.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
20.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为子不孝,为弟不悌,而苗族百姓却“皆尊奉而禋祀焉”,而今又重修象祠,作者认为象是圣人舜的弟弟,苗民们只是爱屋及乌而已。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如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奉祀,舜父瞽瞍的变化及与周公处置管、蔡的比较,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3分)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⑦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⑧公子从车骑,虚左
⑨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⑨/⑦B.①③⑤/②⑨/④⑧/⑥/⑦
C.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D.①③⑤⑦/②/④⑧⑨/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