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西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节选自《列女传》) 【注】墐:jìn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B.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乃使从者衣褐 B.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乃以卿礼葬之——斧斤以时人山林 D.尚谁为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 ① 吾不知公子之处 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 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B 3.C 4.(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因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箭射到她身上的有好几十根,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遡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3.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4.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三段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正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并教育百姓。 D.选文第三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5、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功劳 C. 交友未笃——笃:忠厚 D. 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 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 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5.文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独视菊如贤友朋/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 ①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5、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宝绘堂记 (宋)苏轼 |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