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说居庸关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①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说居庸关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①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
  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柿、苹婆、棠梨,皆怒华。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谭:即“谈”。②甃:指城墙。③苹婆:苹果。④橐驼:骆驼。⑤反毳:蒙古人衣皮,多反穿,故曰“反毳”。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四重/凡:总共,一共
B.流水吾马蹄/啮:侵蚀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到尽头
D.税吏言/微:如果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两山以为之门/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俯南口也/均二策
C.非若耶/谈笑
D.余私叹曰/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的险要地势。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蒙 古 自 北 来 鞭 橐 驼 与 余 摩 肩 行 时 时 橐 驼 冲 余 骑 颠 余 亦 挝 蒙 
古 帽 堕 于 橐 驼 前 蒙 古 大 笑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A
4.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
5.⑴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击打嬉戏呢?
  ⑵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①史:虚浮。②性:性质,特征。③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④资: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家贫屡空,意尝豁如。     
  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     
  二十一年,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 而亲率数人遍诣峒贼,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
  二十八年,琼州、昌化诸黎共反。而朝议设参将于崖州,即以大猷任之。乃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擒斩贼五千三百有奇。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
  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万历元年秋,坐失利夺职,后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三疏乞归。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注】①戚指威继光。    ②刘指刘显。   
1.对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 权:权谋     
B.复从其业      受:教授
C.千户,守御金门   除:授予……官职    
D.失利夺职      坐:因犯……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晓以祸福,教之击剑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B.大猷导以礼让,讼衰止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 使其从者衣褐     
D.犹一人身有五体    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大猷自小喜爱读书,尤其喜读《易》,曾先后从师于王宣、林福等人,尽管家徒四壁,但意气旷达,不为贫穷所累。     
B.俞大猷曾因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谈论打击海寇之事,结果受杖刑,被削职,但不放弃,多次上书尚书毛伯温请求从军,果从其愿。     
C.在评定新兴恩平峒贼、琼州昌化诸黎等少数民族反叛事件中,俞大猷主张攻心为上,亲自与其约谈,晓以祸福,均取得理想效果。     
D.俞大猷一生为将,清廉重义,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武平、崖州、饶平都建有祠寺,深受百姓爱戴。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大 猷 负 奇 节 以 古 贤 豪 自 期 其 用 兵 先 计 后 战 不 贪 近 功 忠 诚 许 国 老 而 弥 笃 所 在 有 大 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吏  道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厥可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民/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繁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
C.竭之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甲文中,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乙文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瘦(      )
(2)进,生为之饱(      )
(3)织纺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独妪居渡口/谓老人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相国/及
C.老人犹喜相公止于芋也/时、位移人也
D.命妪煮芋进/污贿不饬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尚何芋是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