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家贫屡空,意尝豁如。     
  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     
  二十一年,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 而亲率数人遍诣峒贼,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
  二十八年,琼州、昌化诸黎共反。而朝议设参将于崖州,即以大猷任之。乃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擒斩贼五千三百有奇。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
  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万历元年秋,坐失利夺职,后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三疏乞归。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注】①戚指威继光。    ②刘指刘显。   
1.对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 权:权谋     
B.复从其业      受:教授
C.千户,守御金门   除:授予……官职    
D.失利夺职      坐:因犯……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晓以祸福,教之击剑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B.大猷导以礼让,讼衰止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 使其从者衣褐     
D.犹一人身有五体    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大猷自小喜爱读书,尤其喜读《易》,曾先后从师于王宣、林福等人,尽管家徒四壁,但意气旷达,不为贫穷所累。     
B.俞大猷曾因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谈论打击海寇之事,结果受杖刑,被削职,但不放弃,多次上书尚书毛伯温请求从军,果从其愿。     
C.在评定新兴恩平峒贼、琼州昌化诸黎等少数民族反叛事件中,俞大猷主张攻心为上,亲自与其约谈,晓以祸福,均取得理想效果。     
D.俞大猷一生为将,清廉重义,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武平、崖州、饶平都建有祠寺,深受百姓爱戴。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大 猷 负 奇 节 以 古 贤 豪 自 期 其 用 兵 先 计 后 战 不 贪 近 功 忠 诚 许 国 老 而 弥 笃 所 在 有 大 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B    
3. B  
4.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  
5.(1)翟鹏道谢说:“我不应该把你当一般武夫看待。”亲自走下堂礼遇俞大猷,此举惊动全军,然而最终也没有重用他。      
      (2)黎族也是人,大抵这些年来的每一次反叛和被征服,难道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想法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吏  道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厥可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民/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繁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
C.竭之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甲文中,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乙文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瘦(      )
(2)进,生为之饱(      )
(3)织纺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独妪居渡口/谓老人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相国/及
C.老人犹喜相公止于芋也/时、位移人也
D.命妪煮芋进/污贿不饬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尚何芋是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其貌,忻慕笑抃,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①责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_》对此有所论及。
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4.从文末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人,幸勿***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类的野兽。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弃疾间与之/游:交往
B.高宗劳师建康/劳师:作战
C.留守叶衡重之/雅:向来
D.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慷慨:充满正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    )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沦》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