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日:“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面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早,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李迪以其胆量勇气成就美名,一个新时期的青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颏有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你是怎样认识勇气的?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6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答案
1.B
2.D
3.D
4.示倒:自然界中的风雨能磨砺人,人生的风雨更能磨炼人,挫折必然犹显真理的存在,人类的伟大便在于这面对挫折的勇气。蒲松龄四次名落孙山,几十年的挫折,怎能用单调贫乏的语育一语叹尽?面对科举的挫折,他另找了出路“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流芳百世。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眚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所以,在面对国家随时都有灭亡危险的情况下,他怀着救国的心弃医从文,却不料, “横眉冷对千夫指”,尽管呐喊,却依然还是悲哀的场面,“忍看朋辈成新鬼”,刺骨的寂寞使人心寒。面对事业的挫折,经历了彷徨,终于鼓起勇气“我以我血荐轩辕”,呐喊起来,一定要用笔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拯救更多的灵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民族的脊梁。
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乏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豁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闯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羊,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情。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情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粢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日: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毕            甫:刚刚   
C.葫竞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早,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予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木,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在宋代,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在当今社会,这种观点还成立吗?请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00字左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舍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选自《曾巩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府: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前圣数千载之法——除:废除  
B、其廉耻日以,其田野日以辟——笃:深厚  
C、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庠:学校  
D、其未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备;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陈瑄列传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以瑄漕运/董:督察  
B.水势置闸四十有七/相: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经理: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失误:疏忽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
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
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
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
⑤更民运为兑运
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因为撮述大概云:“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市碑文果实归。后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买名人书画、古奇器。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宿,计无所得,卷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及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札。每获一书,即日勘校装缉;得名画彝器,亦摩玩舒卷,摘指疵病。故纸札精致,字画全整,冠于诸家。凡书史百家字不损缺者,辄市之储作副本。靖康丙午,德甫守淄川,闻虏犯京师,盈箱溢箧,知其必不为己物。建元丁未,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印本重大者,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所载尚十五车,连舻渡淮、江。其青州故第所锁十间屋,期以明年具舟载之,又化为煨烬。
  己酉岁六月,德甫驻家池阳,独赴行都,自岸上望舟中告别。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衾,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径驰马去。秋八月,德甫以病不起。所谓连舻渡江者,又散为云烟矣!独余轻小卷轴,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鼎鼐十数,及南唐书数箧,偶在卧内,岿然独存。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庚戌春,官军收叛卒,悉取去,入故李将军家。岿然者十失五六,犹有五七箱。挈家寓越城,一夕为盗穴壁,负五箱去,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今手泽如新,墓木已拱!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建中辛巳赵氏——归:出嫁
B.衣取半千钱——质:卖掉
C.碑文果实归——市:购买
D.字画全整,于诸家——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序不见取 人非生知之者
B.所谓连舻渡江者 则或咎其欲出
C.知必不为己物 今操得荆州,奄有
D.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 相如持璧却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赵明诚夫妇收藏文物时历经艰辛的一项是(     )
①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②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
③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
④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
⑤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⑥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明诚与李清照志同道合,对文物十分痴迷。明诚去世后,在龙舒郡库出版的《金石录》中,没有收录李清照为《金石录》写的后序。
B.在赵明诚做官前,家庭经济收入有限,无钱买价格高昂的文物;直到赵明诚做官后,才有能力购买,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钱买到《牡丹图》。
C.在外敌入侵、社会动荡时期,赵明诚与李清照被迫丢掉许多心爱的文物,就连放在卧室内的文物也大部分让窃贼偷走了。
D.李清照在五十二岁时写了自己和赵明诚收藏文物的前后过程,洪迈读后十分感伤,于是在书中收录了这篇后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注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鸟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樗(chū):臭椿树。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弃     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有用     贼:侵害,妨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根壮而叶大     ②视处之而已   
B.①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伤天     ②美泽可用,反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     ②才者死、不才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握(    )。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梅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予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5.用斜线(/)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疏 轻 而 不 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