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伐树记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伐树记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注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鸟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樗(chū):臭椿树。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弃     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有用     贼:侵害,妨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根壮而叶大     ②视处之而已   
B.①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伤天     ②美泽可用,反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     ②才者死、不才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握(    )。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梅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予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5.用斜线(/)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疏 轻 而 不 坚
答案
1.B
2.C
3.A
4.D
5.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人之性恶,其善伪者也。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现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未必将待蘖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磨砺然后利。令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令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叮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檗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也     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暴          然后出辞让   
B.人之学,其性善         礼义,圣人之所生也   
C.则人之性恶明矣         曰:是不   
D.是以之起礼义、制法度          恣睢而礼义者为小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苟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磨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隆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的理饵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苟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苟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苟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人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苟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臣/德:恩惠,恩德
C.而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臣/而君幸赵王
B.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持璧却立
C.朕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甲第为相国/用:由于
C.厚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显著,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向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范增也
B.今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无不同于芋/于是余有叹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甘也/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植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浔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剑,为任侠     任侠:见义勇为,以行侠仗义自任。   
B.子,谪仙人也     谪仙:隐居避世的仙人。   
C.益骜放不自修     自修:约束自己的言行。   
D.进止仍有风范     进止:进退举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白“骜放不自修”的一组是(     )。   
①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②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③帝赐食,亲为调羹
④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⑤召入,而白已醉  
⑥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
⑦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⑧磷起兵,逃还彭泽
⑨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⑦   
C.③④⑤⑨    
D.⑤⑦⑧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长庚星,长庚星又叫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   
B.李白喜欢纵横家的言论,喜欢击剑,还经常帮助别人,对财物看得很轻。   
C.皇上在沉香亭观景,心有所感,召李白来作歌词,然李白已醉,酒稍醒,提笔作词,辞藻绮丽,一气呵成。   
D.安禄山反叛时,李白做了永王李磷的幕僚,李磷兵败,李白就被判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回到寻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