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日:“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着;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劳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立羽为上将军    假:假扮,充当
D.救钜鹿下者十余     壁:营垒,军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置以为上将军    ②不如善遇之     
B.①则我引兵鼓行西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     
C.①示士卒必死    ②私见张良,具告事     
D.①号卿子冠军    ②如今人方刀俎  
3.下面几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了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宋义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于是项羽假托楚怀王的命令,***死了宋义。   
C.宋义名为救赵,“久留不行”,不戮力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借机徇私,的确不能统领一军。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3)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答案
1.C
2.D
3.B
4.C
5.示例:(1)若论披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勇战前线,我比不上您;若论坐下来运筹谋略,您比不上我。   
     (2)现在宋义不体恤士兵却徇私情,他不是国家的忠臣。
     (3)在这个时候,楚兵在诸侯中是最强大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成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馨钦其节俭,乃从竹屏风、缔绺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日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缔绤(chī 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兵讨之            总:统领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惨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警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问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也          辞:告辞   
B.沛公则车骑            置:安排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B.①玉斗一双,欲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谋   
C.①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入   
D.①公为我献      ②拔剑撞而破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粱***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粱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声,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晌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粱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昊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粱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史记·项羽本纪》)   
注: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大喜,知其意    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宾客及子弟   勒:统率   
C.须臾,粱籍日    眴:眨眼   
D.以所为起大事    谕:告诉
2.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数十百人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季父项粱,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榜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兵诣赵      益:增加   
B.秦王必        解:懈怠   
C.言是非        窃: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    朴:撞击    
2.下列语句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诏王翦军伐燕 ②高渐离乃铅置筑中
B.①燕王使使斩太子丹 ②彼庸知音
C.①秦复进兵攻 ②久,作苦
D.①从者以告主 ②重赦之,乃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丽去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言:“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昕。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效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竞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吾儿,欲劙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数(xū):忽然。④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畜甘脆诚       饵:给……吃。    
B.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能多樵       恶:不。         
D.汗交不少休           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家/乃实告
B.将作/复尔
C.不辞还/裂其衣束之
D.群扶归欲/颈劙塞责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定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5.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最终张诚被老虎伤害而死。张诚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看法。(2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