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逍遥游》)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穷发:不毛之地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 C.行比一乡——行比:行为比得上 D.未数数然也——数数然: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 2.下列句式特点与“彼且奚适也”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安能以身之察察 D.彼且恶乎待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展翅南飞的雄奇壮观,再一次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是《庄子》中常见的“重言”手法。 B.文中提出的“小大之辩”,是对“大”的肯定,对“小”的否定。说明在“有所待”上,斥鴳就不如鲲鹏。 C.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D.“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C 3.B 4.(1)况且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 (2)如果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而散亡磨灭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①亦因以自警焉②蒙故业,因遗策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练习。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丹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畀:给与)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议者欲释不诛”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之二虫又何知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治理容州,大胆改革,教民耕织,兴修学校,将卖身为奴的百姓赎回,禁止官吏掳掠为奴。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①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王真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 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始,上皇东还,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敝于调度。适上疏曰:“剑南虽名东、西川,其实一道。……濒边诸城,皆仰给剑南。可税赋者,独成都、彭、蜀、汉四州而已,以四州耗残当十州之役,其弊可见。又关中比饥,士人流入蜀者道路相系,地入有讫。而科敛无涯,为蜀计者,不亦难哉!又平戎以西数城,皆穷山之颠,蹊隧险绝,运粮束马之路,坐甲②无人之乡。为戎狄言,不足利戎狄;为国家言,不足广土宇。奈何以弹丸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若谓已戍之城不可废,已屯之兵不可收,愿罢东川,以一剑南并力从事。不尔,非陛下洗荡关东清逆乱之意也。蜀人又扰,则贻朝廷忧。”帝不纳。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运,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力,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缙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有道:古代选举科目之一,始于汉代。②坐甲:战士披甲不卧,坐以待敌。③而光远兵不戢:戢,约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表:上表奏请 B.转监察御史——转:转任,平级调动 C.所莅,人便之——便:认为……便利 D.帝颔之——颔:下巴 2.以下分别说明高适“负气敢言”、有奇才的一项是( ) A.①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②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B.①语王霸衮衮不厌②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C.①上皇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敝于调度。适上疏②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D.①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②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叛乱,皇帝让哥舒翰率兵讨伐,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兵败。高适向皇帝进言,要求拿出宫中的珍宝招募敢死之士抗击敌人,皇帝却未采纳。 B.高适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再加上他经常夸夸其谈论国事,言过其实,所以那些官员们更看不起他。 C.玄宗要分剑南为两节度,高适上疏,从国家利益出发,围绕税赋、地理环境、军事等方面进言,极言不可。皇帝未采纳他的建议。 D.高适的诗歌创作大器晚成。他的诗歌贵在以气质取胜,每有所作,即被传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C.王必用臣——必:如果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努 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 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有持妖术号“真武法”、“空云子”、“宝华主”者,皆禁绝之。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曰:“牛失十载,安得一旦复之。”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鞫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