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2)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 (3)从而誉之: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其不义又甚人人园圃窃桃李。__________ (2)从而誉之,谓之义。__________ (3)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3.下面对文段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尽管不义,然而众人纷纷指责,掌权者重重处罚,实有点小题大做。 B.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义行为,把矛头直指非正义战争,这一主旨是采用开篇点题的方法揭示的。 C.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牛马、***人越货这四种行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与下文的侵人之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思想内涵极为深刻,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正因如此,文章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颊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举疾首蹙颊而相告:___________ (2)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__________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A.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引领而望之 3.孟子在论述时由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逐步深入,最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论证,点明主旨: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虽然是议论文,但语言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孟德传 【宋】苏辙 | ||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 ||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 ||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___________ (2)王大说,国以治:___________ (3)未可必知也:___________ (4)郑人有且买履者:___________ 2.对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②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③至之市 ④而忘操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郑人买履》这则寓言,讽刺了一种___________做法的愚蠢,说明不管为政还是做事,都应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