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惠子梁,庄子见之。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鸡,子知之乎?夫鹓鸪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鸱之,仰而视之曰:‘吓!’(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相:_________
(2)往:_________
(3)或:_________
(4)过:_________
2.正确翻译画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文中两组比拟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做相,名词作动词(2)前往(3)有的人(4)经过
2.(1)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都城中搜索了三天三夜。
  (2)现在你也想用你的粱国来吓唬我吗?
3.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被世俗小人所理解,贪求利禄的小人往往用阴暗的心理来猜测人格高尚者的行为。这个故事讽刺、鞭挞了权迷心窍的人。
4.用猫头鹰珍爱腐鼠比拟惠子珍爱梁国相位;用鹓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高洁行为比拟庄子自己的操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袍,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管仲。鲍叔进曰:“***之齐,是戮齐也;***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赵尝五战
D.君何不***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2)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
(3)从而誉之: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其不义又甚人人园圃窃桃李。__________
(2)从而誉之,谓之义。__________
(3)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3.下面对文段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尽管不义,然而众人纷纷指责,掌权者重重处罚,实有点小题大做。
B.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义行为,把矛头直指非正义战争,这一主旨是采用开篇点题的方法揭示的。
C.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牛马、***人越货这四种行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与下文的侵人之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思想内涵极为深刻,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正因如此,文章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颊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疾首蹙颊而相告:___________
(2)夫何使我至于此也: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__________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矣: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
B.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D.引领望之
3.孟子在论述时由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逐步深入,最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论证,点明主旨: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虽然是议论文,但语言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其所为小而世之大者:___________
(2)王大说,国以:___________
(3)未可知也:___________
(4)郑人有买履者:___________
2.对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妻子毁新,令如故裤
②火不明,谓持烛者曰
③至
④而忘操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郑人买履》这则寓言,讽刺了一种___________做法的愚蠢,说明不管为政还是做事,都应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