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5 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指学习阶段)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D.君子不齿(牙齿)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师: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其: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下烈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①而耻学于师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B.本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结论。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重要性。 D.本段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了“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B 3.D 4.B 5.(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有的(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注释]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 ②属,聚集在一起。 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 ④鬐,鱼脊上的骨翅。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歌于郢中者——歌:歌曲 B.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和:跟着唱 C.暴鬐于碣石——暴:同“曝”,晒 D.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量:衡量,推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蟹六跪而二螯 B.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安知臣之所为哉——审容膝之易安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襄王认为宋玉的行为与作风有失检点,直接问难,毫不留情面。 B.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C.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鷃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D.宋玉以凤、鲲自比,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一击,又显出傲然之气。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绍退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动静变于常——动静:动作或说话的声音 B.其辞悖慢——悖慢:无理而傲慢 C.从容饰智——从容:不慌不忙;镇静 D.相持虽不能久安——相持:两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绍既并河朔,/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绍之强其何能为!/其孰能讥之乎 D.出入动静变于常/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荀彧远见超群、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殆有他虑。 ②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其非人,虽强易弱。 ③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 ④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⑤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 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多侧面描写的笔法,绘出了荀彧这个卓识非凡、远见超群的智者形象。 B.荀彧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曹操在器量上、谋略上、武装力量上、品德上都胜过袁绍,使曹操增添了抗袁信心,因此他非常高兴。 C.荀彧在分析曹操的德行时,指出曹操能以大仁待人,推诚心不虚美,自身行为谨慎节俭,而对有功的人却不吝啬,所以天下品德忠正,讲求实效的人才全都愿为曹操效力。 D.曹操还为袁绍侵扰关中地区,以那里的少数民族作乱,引诱南方的蜀郡与汉中郡与之联合,自己寡不敌众,荀彧又为其分析了韩遂,马超等必各拥众自保的形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道传字贯之,隆州井研人。父舜臣,尝为宗正寺主簿。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擢庆元二年进士第,调利州司户参军,徙蓬州教授。开禧用兵,金人窥散关急,道传以诸司檄计事,道闻吴曦反,痛愤见于形色。遣其客间道持书遗安抚使杨辅,论曦必败,曰:“彼素非雄才,犯顺首乱,人心离怨,因人心而用之,可坐而缚也。诚决此举,不惟内变可定,抑使金知中国有人,稍息窥觊。正使不捷,亦无愧千古矣。”曦党以曦意胁道传,道传以义折之,竟弃官归。曦平,诏以道传抗节不挠,进官二等。 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贿赂成风,道传言:“今名优儒臣,实取材吏,刻剥残忍、诞谩倾危之人进矣。”遂求补郡,于是出知真州。城圮弗治,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益浚二壕,又堤陈公塘,有警,则决之以为阻,人心始固。除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初至,即按部劾吏之贪纵者十余人,胥吏为民害者,大黥小逐百余人,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弛负钱一十余万缗。夏大旱,道传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仇;钞法之行,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推剥,皆切中时病。遂条上荒政,朝廷多从之。与漕臣真德秀振饥,道传分池、宣、徽三州,穷冬行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赖以全活者甚众。摄宣州守,行朱熹社仓法,上饶、新安、南康诸郡翕然应命,人蒙其利。 广德守魏岘劾教官林庠委堂试而任荒政,挟漕臣以凌郡守,且言真德秀轻视朝廷,自专掠美,乞远之。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引疾乞去,不许。召令奏事,再辞,又不许,遂入对。上自宫掖,次及朝廷,以至侍从、台谏阙失,尽言无所讳,帝不以为忤。除兵部郎官,辞未就。监察御史李楠觇当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诏特转一官致仕,谥文节。 道传自蜀来东南,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不暇。”一日以疾谒告,真德秀造焉,卧榻屏间,大书“唤起截断”四字,知其用功慎独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五》)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蓬州教授——徙:调任 B.道传以义折之——折:拒绝 C.于是出知真州——知:任职 D.朝廷多从之——从:听从 2.下列各项都能表明李道传“关爱百姓”的一项是( ) ①玩索义理,至忘寝食 ②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 ③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 ④弛负钱一十余万缗 ⑤于诗文未尝苟作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道传听说吴曦造反的事后,在给杨辅的信上说:“吴曦本来就不是个雄才,虽然他作逆兴乱,但是他的部下人心分离报怨,凭借着老百姓的人心所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拿下。” B.薛拯、胡榘等人都以新入仕途而得势,他们贿赂成风,于是道传上奏:“现在有名望的优秀儒臣,沦为有才能的吏,而那些刻薄残忍、傲慢奸诈的人却得以进用。” C.李道传在真州任职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只是“在陈公塘四周设堤,有警报就决开堤坝作为屏障”这件事,就使当地人心马上稳定了下来。 D.有一天李道传因病请假在家,真德秀来造访,见他在屏间设一卧榻,屏上写“唤起截断”四个大字,知道他用功慎独到了这样的地步。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1.对文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督责益急:责骂 B.垂死,舆来庭中:车马 C.取骑马卖,市谷代偿:卖 D.一夕自恨死:羞悔,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熟,归我半——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B.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C.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段公,仁信大人也 D.人且饥死,而必得谷——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 3.下面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段秀实任营田官时,上司焦令谌不顾天灾,依然勒索田租,伤天害理。 B.段秀实不畏权力,判状时以严厉的语言直斥焦令谌,令焦令谌非常愤怒。 C.段秀实以自己体察百姓疾苦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上司,柔中有刚,处理方法得体。 D.段秀实卖马市谷代农偿租,反映了他仁义爱民的高尚品德。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黄州快哉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西望武昌诸山 C.草木行列 D.动心骇目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一是“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二是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写“快哉”,实则抒发了自己对被贬谪一事的“悲伤憔悴”之情,卒章显志。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5.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