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紘、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诸路使者令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之——遣:发配
C.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偿还
D.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周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做官“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
①竞越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A
4.(1)(王鼎)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
  (2)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
  (3)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再短缺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选自《四部丛刊》本《荆川先生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而去焉——芟:砍
B.不惜数千钱——辄:总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孑孑然:傲慢的样子
D.吾有所感矣——重:重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犹将极其力致之——资政殿学士行
B.甥为我记之——皆出于此乎
C.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京师人宝吾之所薪——家祭无忘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助对竹子生长特性及一般人对其喜好不同的描写,赞扬了任君偃蹇孤特,不谐于俗的高尚情操,流露了作者对这种情操的赞慕。
B.文章前两段通过京师之人的贵竹与江南之人的贱竹、极边远之地的人的贵竹与内地人的贱竹和内地人对奇花异石的喜好与极远之地的人们对奇花异石的轻视等三组对比,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的结论。
C.作者应舅父任君之约为竹园写记,因此将笔墨重点落在 “竹溪园”本身的结构、布局等情况上。
D.作者对任君高尚人格的赞慕,则蕴含在对任君爱竹的描述中,更蕴含在文章结尾的“吾重有所感矣”的深沉感叹之中。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以下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请结合下面第①②语段的内容,谈谈孔子在第③语段中对“君子”的理解。
  ①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②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剃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稿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有删改)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入流”。②胙土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闰六月——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起——袂:衣袖
C.城中矢少——会:适逢
D.明朝一典史也——固:本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语阎君   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B.①为敌前驱   ②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伤千数 ②皆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哉 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有十万人
B.若将缒城斫营者好像有人将要从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人营寨的样子
C.锋口为缺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选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退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 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B.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C.颇善二王书,飞白——工:擅长
D.元俨自以尊望重——属:地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晨夕盥洁焚香祷——樊哙侧其盾
B.恐太后所忌——慎勿妇死
C.帝不欲拒之,听入半——则或咎欲出者
D.陈、楚地尤甚——臣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5.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出位——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放纵诗酒——今其智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今是溪独见辱愚  
D.刘宾客齐名——无乃仆私心剌谬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改错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