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童心说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童心说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童心说
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注],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选自《焚书》,有删改)
  [注]举子业:又称“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以为于其内而童心失——主:主张
B.而务欲以之而童心失——扬:发扬
C.而事假事、假文乎——文:写(文章)
D.后学不——察:知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道理闻见日益多——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
B.知不美之名可丑也——予犹记周公被逮
C.故吾因是而有感童心者之自文也——夫祸患常积忽微
D.得后遗前,随所见——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心本是心灵的起源,但随着感知的范围不断扩大,很多理性的道理进入心灵,人的内心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渐渐失去了童心。
B.作者将圣人和一般的读书人作对比,以此说明童心是否存在与读书多少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守护。
C.作者认为,文章只要出自童心,即使是科举八股文,也可以被人们认可,世人不必一味地推崇《六经》《语》《孟》。
D.作者认为,《六经》《语》《孟》都是门徒后学者胡乱记载、断章取义而成,因此并非圣人之言,不是发自童心的真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D
4.(1)表现在处理政事方面,处理政事就没有根基;写作文章,文辞就不能通达。
  (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们被虚假的人埋没而不能全部被后世之人看见(的情况)难道还少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有删改)
  [注]①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墨竹。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筼筜(yúndāng)谷:在洋州西北,谷中多生竿粗节长的筼筜竹。偃竹:迎风斜仰、起伏不平状之竹。形容其积极向上生长不息的气节。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此。③彭城:徐州。④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纵则逝矣——少:稍略,微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C.吾将买田而归焉——老:养老
D.见此竹,卷而哭失声——废:废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文与可的绘画之“法”与他“于予亲厚无间”的一组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B.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袜材当萃于子矣
C.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吾将以为袜
D.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一长出来就是具备节、叶的整体,而不是按不同部位分别长成的,因此在画竹时也应当“先得成竹于胸中”。
B.苏轼和文与可围绕“竹长万尺”与“用绢二百五十匹”书信互答,看似讨价还价的玩笑,实则是对画竹技艺的探讨和交流。
C.全文以画竹为线索,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说理,看似随笔挥写、流于零乱,但实际上无一不与画竹有关。
D.本文叙述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相关事情,还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为人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避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愚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资政殿学士行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罪也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平原君商量有关问题,平原君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反而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平原君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平原君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平原君,便欲逮捕平原君问罪,平原君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平原君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平原君形成了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平原君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至忠数责论次无功,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至忠,言“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论次:编定。②偃蹇:不顺利,困顿。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功殿,明赏罚——课:考核
B.太子率更令——擢:提拔
C.楚客等恶其言诋——切:恳切
D.朝有论著辄——豫:通“与”,参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闻诸兄讲《春秋左氏》——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B.公卿被诛死者踵及——枝枝相覆盖,叶叶交通
C.奏记求罢去——项王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自以为见用时而志不遂——子玄请执政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臣子)随便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授予官职不是施恩。
B.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
C.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
D.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朝廷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却鄙薄他的为人。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去世后,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记数千言,即知文——属:连缀
B.抚字稍,辄弄兵犯顺——乖:违背
C.不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
D.玄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咯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蓄。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史记·乐毅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一日而忘齐也——报:报答,酬谢
B.于是屈身士——下:谦逊地对待
C.王必欲伐之,莫如赵及楚、魏——与:结交,亲附
D.皆为郡县以燕——属:归属,从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乐毅有军事谋略与才能的一组是(     )
①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②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③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④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⑤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 ⑥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的祖先乐羊凭借伐取中山国的战功,被魏文侯分封到灵寿,他死后其子孙后代就居住在了那里。 B.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C.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并授与相印,派他攻打齐国。
D.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间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