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选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己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责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辞疾笃——固:坚决
B.强人殿,犹不能屈——舆:这里指用轿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与也——处:处理
D.务其实不其名也——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
A.①邦有道仕,邦无道则隐
  ②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天下归之
B.①怒万乘
  ②若蝉归明火也
C.①英顺逸议
  ②子始以不訾之身
D.①诏为光禄大夫
  ②故深藏避之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   )
①乃为英设坛
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③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④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
⑤举贤良、方正、有道
⑥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让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
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当面指责任他进退失据。
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是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答案
1.C 
2.A
3.B
4.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岐传
范晔
   赵岐字邡卿,京兆长陵人也。岐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倌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弦深毒恨。延熹元年,弦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催专政,使太傅马日殚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殚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二年,司空掾——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成功
C.迎入上堂,之极欢——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便掩——讫: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行,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C.俱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是就拜岐为太常——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岐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岐因为躲避唐珐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岐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岐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类文阅读。智伯围晋阳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下木而处——缘:沿着,爬
B.无为智士——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兴盛
D.美言可以尊——市:求得,获得
2.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县釜炊——侧目
B.襄子赏有功者——当立者公子扶苏
C.群臣无不有骄侮心者——夫晋,何厌
D.赵氏***守堤之吏——吾还也
3.以下对原文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两国围困晋阳,赵国危在旦夕。赵襄子急中问计。张孟谈献出了游说韩、魏,共同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首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继而晓之以利害,最终说服了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一体,共同攻打智伯。
C.赵氏掘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军队,并***死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奖赏有功之臣,首赏高赫,而不是临危出使、为赵国解围纾难的张盂谈。对此,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较“战胜存亡”更可贵。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类文阅读。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乎?”
  【注释】①岁:收成。②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③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④子仲:齐国的隐士。⑤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⑥索:求。
1.对下面两句中的“使”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粗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A.乃令从者毋
B.是众议举宠为督
C.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至老不嫁,养父母
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4.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类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籍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壁:营垒
B.骑能者百馀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馀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项王悲歌慷慨——度我至军中,公
B.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顷之未发,太子迟
C.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不以物喜,不己悲
D.项王瞋目叱之——哙拜谢,起,立饮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敌,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最后自刎而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改错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与“浅”相对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C.此臣日夜切齿心也——拊:捶击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函:用匣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遇将军——太子闻,驰往
B.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伏尸
C.今得闻教——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D.秦王必喜而善臣——燕国陵之耻除矣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樊於期对秦的仇恨的一组是(   )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④遂自刎
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在太子丹不忍心***掉樊於期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前去向樊於期献报仇之计,促使了樊於期的自***。
B.从樊於期的自***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秦王的痛恨和对荆轲的信任,也表现出樊於期的义勇精神。
C.荆轲对樊於期说的一番话,语言委婉,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来意,但樊於期还是听出了其中的意思。
D.当太子丹听说樊於期已经自***身亡后,表现出极度的哀伤,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计行事。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