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成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成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苏模拟题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成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顗见而奇之。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时名流。
  通之贻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粲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室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齐永明中,累迁尚书仪曹郎。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齐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而已,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累迁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四年即真。历位左户尚书,安成内史。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历秘书监,太常卿,迁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尝饷栗,置绢于簿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五年,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 阀,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世称为学府。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卒,谥曰贞。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诛——坐:因犯……罪
B.深见礼,为郡主簿——辟:避开、躲开
C.王帝位,放时臣隶争求权宠——嗣:继承
D.子妇尝得家牛肉以进昭——饷:赠送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明傅昭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
①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
②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
③昭独廉静无所下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
④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宫宦簿闻,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
⑤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日:“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⑥县令尝饷栗,景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昭六岁时成了孤儿,他对父亲的死表现出的哀伤痛苦和成年人一样,后来被外祖父收养,十岁时,傅昭在朱雀航卖日历,雍州刺史袁顗看见他后很惊奇。
B.傅昭曾经担任南郡王的陪读.南郡王继承帝位后.南郡王从前的臣属跟他争相求取权利和宠幸,但他坚守正道而无可参劾,最终没有遭到祸患。
C.粱武帝向来看重傅昭,让他参与朝政讨论。傅昭曾在临海做太守,他引周文王和百姓共享园囿的典故,下令不要封闭蜜岩。
D.傅昭知识渊博明晰古今,见其了解历史人物,魏、晋以来,官吏、宗室、大家族的通婚情况,他说起求都没有任何疏漏,当时人称他为“学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B
4.(1)有人向廷尉虞愿称赞傅昭,虞愿于是派车迎接傅昭。
  (2)郡从南朝宋以来,战争造成的祸乱不断发生,官府的住宅都不安全。每到夜晚至黎明之间,人经常碰见鬼怪,在那儿任职的官吏很少有善终。
  (3)后辈们尊崇他的学术,重视他为人处事的原则,人人都觉得比不上他。
举一反三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 万 乘 之 国 伐 万 乘 之 国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王 师 岂 有 他 哉 避 水 火 也 如 水 益 深 如 火 益 热 亦 运 而 已 矣。” (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2.《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齐宣王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隆然伏行——偻:曲背
B.旦硕茂,早以蕃——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更换
D.尔植,督尔获——勖: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爪其肤验其生枯——不赂者赂者丧
C.他植者不然——居曰:不吾知也
D.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尔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颇富智慧和哲理方面的情趣。
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题名为“传”,而实际上是寓言。从文体和写法上看,新颖活泼,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重在说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遥襟畅——甫:美好
B、命途多——舛:乖违,不顺
C、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D、君子见——机:预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睇眄于中天——且益坚
B、气凌彭泽樽——岂效穷途
C、极娱游暇日——屈贾谊长沙
D、奉宣室何年——处涸辙犹欢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爽籁发而清风生
B、天柱高而北辰远
C、控蛮荆而引瓯越
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这样的寓言: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1、请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生的目标与追求”的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完上述寓言后的感悟,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