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寻征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乂,大驾次于城东。乂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属乂被执,绍复为侍中。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晋书?忠义传》,选入时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人以远致  许:赞许。
B、大行大名  受:接受。
C、时虽不从,朝廷焉  惮:畏惧。
D、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  寻:不久。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嵇绍正直忠义的一项是[     ]
①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②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③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④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⑤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⑥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嵇绍不仅气宇轩昂、仪表堂堂,而且善于鉴别人才,因此深受尚书左仆射的器重。戴晞做官后因为行为不端被罢免,证明嵇绍的确有知人之明。
B、嵇绍疾恶如仇,慎于交友,因不与恶人交往而封爵;他又忠于职守,正直敢言,严词批驳太常奏请加给陈准的谥号,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
C、嵇绍随大驾讨伐司马颙、司马颖二王,受到士众的拥戴,拜为都督,被罢官后,朝廷为了北征,又恢复了他的官爵,足见嵇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D、嵇绍视忠君为天职,北征之役,王师败绩,他奋不顾身,保卫天子的安危,被飞箭攒射而死,使皇帝深为悲伤、感动。死后授太尉,谥忠穆,享用太牢祭祀,得到了应有的报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1)贾谧请求(恳求)与嵇绍交好(交友、结交),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阿谀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交于绍”、“距”“及”“比”翻译正确)  
  (2)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都被罢官,免为平民。(“诣”、“废黜”“咸”“见”翻译正确,语句通顺)
举一反三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实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部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瑞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画地以之父  质:问。
B、明圣学  修:研究,钻研。
C、年荒振  劝:勉励。
D、端亦高其谊  行:行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瑞“至孝”的一组是 [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瑞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瑞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瑞,对曹瑞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瑞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瑞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更长山朱氏  适:出嫁
B、仲淹益切  对:反对
C、所用,皆朋党也  引:引荐
D、仲淹以一言宰相  忤:触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范仲淹对待吕夷简“刚”的一面是 [     ]
①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③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④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⑤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仲淹从小志向远大,在艰苦的境遇中,发愤苦读,学成为官后,把母亲从朱家接回,名字也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B、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这一天亲政,范仲淹极力反对,并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从而受到贬官的处分。
C、范仲淹回朝为官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与宰相吕夷简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被吕夷简诬为拉帮结派,因而再次被贬。
D、范仲淹遭贬谪后,侍御史韩渎与秘书丞余靖继续对他展开攻击,韩渎认为要追查范仲淹拉帮结派的问题,余靖也认为对范仲淹的处置过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梁襄王:梁惠王之子。
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发生战乱
B.寡人之民不多  加:更
C.就之而不见所焉  畏:敬畏
D.天下莫不也  与:归顺,随从
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移其粟河内  吾对曰:“定一。”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就之不见所畏焉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无如寡人用心者
D.沛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做法,而是“欲擒故纵”,引他上套,向他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B.【乙】文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面临的矛盾,他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C.古代有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择的两文中,孟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D.两篇文章都彰显了孟子“治民之产,推行教化”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曰:“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
  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曰:“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曰:“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吴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①火耗:征收赋税时比额定数量多收一部分,用作铸钱时的耗损。②滚单:康熙年间以规定户数为单位挨次催缴租税的一种单据。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亨任时  莅:到
B.民悉达  隐:内情,忧患
C.他县疑  狱:牢狱
D.以亏帑职  夺:剥夺,削除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速决而无冤抑  臣敢上璧
B.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自利  勇气闻于诸侯
C.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  以无礼于晋
D.不怿伯行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冀亨任吴县知县时,逢大旱之年发生了饥荒,他就留下了本该外运的粮食救济灾民,不够的部分就自己借钱买粮补上。
B.廖冀亨听取了当地人的提醒,随时收取百姓诉状,即使对大奸大恶之人行刑也不超过二十杖,结果反而没有冤案错案。
C.有个秀才在盐商家自***了,廖冀亨查得实情,但有人说他得了盐商的好处,他不避流言,照直判处,没有治盐商的罪。
D.宜兴知县诬告典史故意把平民审为盗匪,并用刑致死。廖冀亨奉命审理时,不怕得罪上司,照直议处。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