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小题1:从体裁上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登柳州城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__诗。(2分) 小题2:诗人登柳州楼眼中见了哪些景?从这些景可以确定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4分) |
答案
小题1:七言律诗。2分 小题2:诗人看到的是野草丛生,人烟稀少,海天相连,风急雨骤,芙蓉薜荔,重岭密林,江流曲折的景象。弥漫全诗的是“愁”的情感基调。(4分,前者是2分,后者2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从形式上来看,本首诗应是律诗。 点评: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小题2:试题分析:诗人登楼,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作者接着写近景,写的是近处所见,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再写远景,诗人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诗中首联,“愁思”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 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小题1:请赏析这首诗前六句的画面美。(6分) 小题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 |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小题1:本诗第一联那些词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急?请具体分析。(4分) 小题2:诗中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4分)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①劳苦?谁在玉楼②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②“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李好古是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敌,可惜功业未成,这样的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冷静的思考。这首词的下阕词人运用了 手法,传达了深刻的认识,即老百姓漂泊无依,生活困苦的根源在于 。 |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诗歌上片中的“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下片中诗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昭君怨 [注] [宋]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注] 昭君怨,词牌名。 小题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诵的对象是什么?上阕写了它的哪些方面?(3分) 小题2:这首词下阕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