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武幕府,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小题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
答案
小题1: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 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对“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 小题1:1、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对“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的感情。 2、反衬。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3、用典。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表明自己目前是勉强求得暂时安居的现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解析
小题1:“独宿”是全诗的灵魂之所在,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能做到逐联分析则可得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反衬、用典的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完成后面各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是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小题1:颔联是对首联哪两个字的具体描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上下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形象?本联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风格的哪种特点?(6分) 小题2:“不必问君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①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②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③ 【注】①泛:弹,犹流荡。②拂:掠过。金河:银河。③淮南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小题1: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简析。(4分) 小题2:评论家认为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分析其妙处。(3分)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山房春事① 岑参 粱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小题1: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①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清斋折露葵④。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小题1:王维的诗讲究“炼字”,“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很有意味,请简要赏析它的作用。(4分) 小题2:苏轼曾评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赏析这首诗的“诗中有画”的绘画美。(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