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4分) |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1分),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1分)。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1分)“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1分)“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1分)“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1分)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1分)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1分)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1分)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1分) |
解析
(1)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②鞚: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 小题2:“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4分)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古风·孤兰生幽园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 陆 游 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 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l)两首诗中的兰花都有怎样的自然属性?(2分) 答: (2)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诗的开篇连用两个叹句,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2)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极写山势高危,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 答: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3分)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