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说。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
答案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谈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的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
解析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感情方面:通过寻、攀、到、(听)箫声的描写,描写了作者清净闲散的雅兴和猎奇寻攀到的独特收获的情怀。并借此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无限崇爱之情。 意境方面:为躲开杂乱的人群,到“半夜”才上四明山寻找“幽”静,纵使艰难,最终还是在几人的“相呼”之中到达了“无人境”地,来到山上最大的收获是不知道从何处吹来的玉箫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中。又使人感到恐怖,又使人感到兴奋,引发了诗人思想中一丝希望的火花。正是这“箫”声,完美组合成了四明山的幽静高险状态,又驱散了“相呼”时的恐惧心理。正是这箫声,使诗人不再为在山上而感到寂寞,又给存在的对(隐含着未来)下山时的恐惧一种无畏的力量。也表明这箫声里表达着四明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雄伟壮丽的高山。作则正是通过这种意境的描写,来抒发对四明山、箫声的感受的。 语言方面:作者利用高度精练、又充满感情韵律的语言,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登四明山的感受。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
阅读下面一首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自己的语言将曲子中的景色描绘出来。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词(之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面对秋天的景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请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