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韩愈的诗,然后完成(1)、(2)题。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读下面韩愈的诗,然后完成(1)、(2)题。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读下面韩愈的诗,然后完成(1)、(2)题。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昵昵儿女语”和“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与“勇士赴敌场”。
(2)“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1)~(3)题。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高秋——张:弹奏
B.空山凝云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融:消融
D.石破天惊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乐音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诗人由远及近,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E.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锦瑟》用典比较多,请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情感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如何理解《马嵬(其二)》一诗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C.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都值得人们同情。
D.李诗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3)对这三首诗的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