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民歌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1)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而剥削阶级不顾人民的死活独自享乐的不公平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不满。(意对即可) (2)鲜明的对比手法。农夫的万分焦虑与公子王孙的独自享乐;百姓的焦急祈雨与富人的沉醉歌舞生怕下雨。(意对即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 |
早 梅 齐 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
注:此诗写于诗人屡试不第之后 1、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简析全诗怎样表现“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禽窥素艳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 |
踏莎行 欧阳修 | |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②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旅舍。迎候宾客之所,故称。②征:远行。 | |
雨霖铃 柳永 |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在词的上阕,欧词和柳词各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离情的?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在《词统》中赞曰:“‘行人更在春山外’之句,不厌百回读。”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中,很重视“虚”与“实”的关系。在这方面,这两首词都处理得很巧妙。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 |
南乡子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 |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词句,按要求答题。 | |
望江东 黄庭坚 | |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