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大多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②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③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④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趣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艺术地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 B.平凡中见出情趣,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的。 | C.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 D.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但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情趣,感觉到诗的佳妙,则不容易做到。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 B.学文学的人如果偏嗜,就不能真正欣赏诗的佳妙,因而也很难拥有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 C.成功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多大关系。 |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 | B.培养读诗的趣味好比开疆辟土,要读者一层一层的挖掘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 C.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需有创造性,都需时时刻刻开发新鲜境界,否则就会腐烂、僵死。 | D.诗永远没有末日,它使生命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推展生命的活力。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以偏概全,原文第①段说“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大半”是大部分而非全部。A项依据出自第①段“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以及“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B项依据出自第⑤段“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以及“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D项依据出自第②段“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依据在原文第⑥段。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②段讲“未必不如”意为“不一定不如”,是不确定的说法,而A项改为确定的说法;B项因果颠倒,原文第④段讲因为“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因而“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C项属无中生有,原文第③段讲“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并不等于培养文学趣味与读书无关。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推论与原文矛盾,原文第⑤段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A项出自第⑥段“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C项出自第⑤段,D项出自第⑤段。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的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心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上帝就是灵魂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活中关于“安静”的点滴感悟,运用比喻、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辩证地论述了“丰富的安静”的观点。 | B.文章为当代物欲横流,喧嚣复杂的社会提供了人保持内心安静和丰富的出路——拥有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和博大的爱心。 | C.文章引用了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名言,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应当摆脱虚名的引诱,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 | D.作者虽然倡导“丰富的安静”,但那是跌宕后的安静,而对于人生的某个阶段中的某种热闹也是不排斥的。 | E、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声音和狂热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概括。(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阐释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3分) (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3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有何体悟。(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霾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我们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1—2微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时即使是气象专业人员也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的成分主要是水(H2O),人吸入后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对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雾霾天气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如果外出可以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雾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横向扩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谋”,它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其实,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来。他们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减少煤炭用量;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有删改) 小题1:下面不属于对雾和霾的区别进行解说的一项是A.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使大气混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与雾可以相互转换。 | B.霾不像云和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其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肉眼看不到,因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而显黄色或橙灰色;而雾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 C.雾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变化,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而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空气团较稳定时,能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 D.雾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中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入甚至会导致死亡。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霾的月差异较小,在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会小于80%;而雾常在10—12月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 | B.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成因都一样,都是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以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 | C.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霾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要原因。 | D.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肌肤裸露部分。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横向扩散;城市上空,逆温层覆盖,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上飘散,这些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 B.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使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雾霾天气增多。 | C.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曾经历过严重空气污染而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 D.英国曾空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采取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音 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优美中蕴涵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利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利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飞飘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恼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一道阳光从缝隙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射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 D.听歌剧《唐豪赛》序曲时,作者产生了和音乐本身毫不相关的联想,由此可见音乐表达的感情具有复杂性,生活经验不同,感受就不同。 | E.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小题2: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3分) (2)文中第⑤段写到:“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5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文贵质朴,莫求花哨,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散文的一个传统,自于汉赋。汉赋的华丽炫目,不少是用装饰统治阶级的,其中虽然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在我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是不值得效法的,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如果假话与套话、时尚话与时髦话堆满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在写作中,散文写作是基础。它不仅是基础,还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了。可见我们从开始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从小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我们常可发现,一位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高明的散文家;反过也一样。一般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现在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会是很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都需经历无数次极为缜密的判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生就像一篇散文,一个人的风格与他说话写文章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 B.文章贵在质朴,就是不要追求花哨,不把华丽的语言当做写作的最高境界。 | C.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一般不可能创作出其他形式的好的作品。 | D.散文自于汉赋,汉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 |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得好散文的人,一定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 | B.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一定不是华美的。 | C.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 D.“文从字顺”了,就算过了散文写作关了。 | 小题3:本文阐述了哪些关于文学(不是指小说、散文等某一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这给我们做人带哪些启示?(5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 每当黄昏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①。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②,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③,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④。 [注]流中:地名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A.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 B.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 C.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 D.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 小题2:如何理解③句的含义?(6分) 小题3:找出全文中与②句相呼应的句子。(5分) 小题4:①、④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