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 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 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小题2:
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小题3:
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追求自由和,单纯,热情,理性,勇敢,爱祖国,爱生活。
小题4: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②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③新中国建立后,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④在美国时,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语迅速确定其在原文中的位置,理解相关语境信息,选项的表达与原文作比较,综合分析判断选项是否表达正确严谨。A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催人泪下”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关系。C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B项“给马思聪带来机会”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做贡献”属于信息嫁接错误。D项“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
小题2:
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思路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为传记形象分析题,人物的形象要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中分析;②事迹经历(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③注意作者直接评价议论的句子,从中提炼答题关键词语。分条答题,每条先概括后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传主的经历来概括解答,抓住“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22分)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和扁豆配对的。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过了小院,是三间正房,当中是堂屋,一边是卧房,一边是他的医室。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红的或雪白的粉末。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觉得都有点“江湖”,不如内科清高,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那时还没有挂号收费这一说。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节选自《汪曾祺作品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王淡人在小院子里栽种鸡冠、秋葵、凤仙等草花及扁豆、瓢菜,是因为既可节省金钱和时间,又可观赏和食用。
B.王淡人不相信药铺,亲自炮制外科散药,作者在肯定他对病人负责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他疑心过重。
C.王淡人由于大多看外科,不好意思多收钱,再加上经常免收诊费甚至白送药钱,以至于生活相当清贫。
D.从“这个医生”到“这位老兄”,再到“王淡人先生”,作者用称呼的不断变化反映出对他不断熟悉的过程。
E.小说的第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照应了标题,也表现出了王淡人——这个医生的特别之处,开头设置悬念,别具一格。
小题2: 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第四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小题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6分)
(1)主题思想方面   (2)表现手法方面   (3)语言特点方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韩志君
当下,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数量出现“井喷”,其中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还有不少属于“豆腐渣工程”。导演吴天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尖锐地提出:“现在我们到处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可名著在哪儿呢?”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常常就表现在它是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特别是表现在它所达到的人民性的高度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拉近银幕、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让我们的作品与广大的中国观众贴心、碰心。
我们的国家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太阳很亮,但有些角落又很暗;前行的大潮激流勇进,但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沉滓泛起;真与假同在,善与恶并行,美与丑互映;我们的人民,激情澎湃地创造着历史,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有责任表现这一切,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
但是,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努力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与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不是一码事,与“娱乐至死”更不是一码事。娱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品格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显著的标志。但娱乐,并非是文艺作品唯一的和全部的品格。
应当指出的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并不排斥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作为解剖刀,深刻剖析我们的“国民性劣根性”。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歪风邪气不仅泛滥于官场、商场,也风靡于民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是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还应当指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各自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但艺术个性和领新标异,与“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是两码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老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认知”。早些时候,我读到艾斯特哈兹·彼得一段很有意思的的话。他在评介皮娜·鲍什的表演时说过:“把脸埋进洋葱里,自然会哭泣。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共同的认知,如何将个人的哭泣(或对哭泣的模仿)转化为舞台上的哭泣和观众的哭泣。在台上真正地去哭还不够,诚实仅仅是个起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别和少数平民百姓的意志,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在作品中“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征服观众并与观众心灵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既要有平民情怀,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作家和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我一向认为,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和编剧也是走不远的。艺术创作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时间,唯有时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
(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E.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小题2: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4分)
小题4: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依据文意,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塔
田洪波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村里多数人也不知道他姓名,只唤他为铁塔。
他长得很高,块头很大,站在那里,远远望去不就是一尊高大的铁塔。
他平时话语不多,最多“嘿嘿”笑两声。
不知他的父母害了什么病,反正全家常年就他形单影只一个人。
秋天来临的时候,他被派为看青员。他把这活计看得认真,拿把镰刀,高大的身影往来穿梭于茂密的庄稼地里。无论什么人,抓到偷掰玉米的,毫不留情交予大队部。任你疯,任你撒泼,他脸上始终无动于衷。
背地里便常有人恨他牙庠庠。
那时节,大人走起路来随时有被风刮倒的危险,我们同样好不到哪儿去,一众孩子面黄肌瘦,肋条分明。村子里经常有人家呼天喊地哀悼不幸饿死的亲人。因为饿,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像蝗虫,大面积大范围地围剿铁塔和他的粮食。铁塔疲于招架,一双眼睛同样血红,但常显力不从心。
有小伙伴不幸被铁塔抓到了。孩子对他又打又骂,又踢又咬,把铁塔惹急了,像拎营养不良的小鸡崽子一样,把他拎到大队部去了。这样的结果是很惨的,偷粮食的人家会在秋后被扣工分,还要在全村检讨。
于是,那天孩子凄惨的哭声还留有余音,铁塔家屈指可数的几块玻璃又传来清晰的破碎声。
看见这一幕,铁塔只是咧咧嘴,该干嘛干嘛去。屋子本来就破败透风,又铁塔一个人,他似乎不在乎玻璃的完整与否。
这样的情形就让我们一众小伙伴更加小心翼翼,尽管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去惹他,但我们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特别是把偷到的玉米烤熟了吃,简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啊,从胃里涌上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回味很多天,并且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
那天,差点让铁塔抓个正着,我及时地把自己的双手背过去了。铁塔狐疑地看我两眼,我机灵地冲他一乐:“你守着这么大堆粮食,咋不烤点玉米吃?你不喜欢吃烤玉米吗?”
铁塔居高临下地看着我。我感觉头上悬着一片天。他木然地摇摇头,不过我发现他的喉结却滚动了两下,瓮声瓮气地说:“不!不喜欢吃……”
我平时很少听到他说话,这才知道他的嗓音粗得要命。
“骗小狗吧你!”我冲他眨眨眼,趁他不注意,让自己及时脱身了,事后想想有点后怕。
可是,我最终还是让他抓了现行。那一刻,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好像不相信我也会伸手偷公家的东西。他就那么满脸惊讶地抓着我的手不放。
我情知后果很严重。如果让守寡的娘知道,我的屁股非被她打开花不可。我哭出了声,并且越哭越凶。
铁塔问我家里都有什么可吃的,我绝然地摇摇头。紧接着,他又问我爹到底是怎么死的。我告诉他,爹是为了救村里滑进池塘的一个小孩淹死的,不是偷捞什么鱼。
铁塔沉默了。
“不许和别人说。”铁塔蹲下身子,眼里居然全是慈祥的光,“就当这回事没发生,你悄悄把东西带回家吧。”
那时,我是错愕的,等我确信走出几步远他不会追我时,我撒欢往家跑。心里欢呼雀跃。
自此,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铁塔依然铁面无私,但对我总是睁只眼闭只眼,有几次我甚至当着他的面吃烤玉米,他下意识地不断咽口水,对我递过去的烤玉米却无动于衷。只顾嘱咐我别让人看见。
由于铁塔的尽职,这一年庄稼收成不错。
这节骨眼上,却突然传来铁塔饿死的消息。
我们都去地里看稀奇。铁塔一米八的高大身躯躺在庄稼地里,就像一根空心的电线杆子。
村里最老的陈奶奶白着头发哭得死去活来,不住地说他是傻孩子。娘也流了泪,上前把手放在他面庞上,他面部肌肉居然塌下去了一块。娘跟着哭出了声。
我在一旁也哭成了泪人,心里默默喊了一声:“铁塔叔叔”!
小题1:小说题目《铁塔》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2:文中铁塔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5分)
小题3:作者设置铁塔饿死的情节的用意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小题1: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4分)
小题2: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5分)
小题3: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