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2010年4月10日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在加沙练好游泳”面临的困难。(3分)
小题2: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5分) 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想的追求。
小题3:“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5分)
小题4: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5分) 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
答案

小题1:局势动荡;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
小题2: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作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现场感强,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想的追求。
小题3: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
小题4: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锁定答案区域4~6段逐条概括。
试题分析:
小题2:结合新闻特写的写作意义作答。
试题分析:
小题3:重点解释“出现在赛场”“胜利”的含义。
试题分析:
小题4:指出杰哈德追梦的多重意义。
举一反三
(2010·全国新课标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便是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雀之灵》这个舞蹈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得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的是给观众带来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来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唯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报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奇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的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笑意,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蓄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就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就能体味其中的静谧清冽。
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小题1: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段“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C.第4段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苦行僧般的意志艰难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经过。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邰丽华这个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E.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小题2:通讯以“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通讯结尾写道邰丽华“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有人说,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要实现这个愿望无异于痴人说梦;有人说,有了名的邰丽华想出风头,制造更大的名人效应;有人说,邰丽华不想躺在已有成绩和荣誉的象牙塔上,她那超越自己,追求人生新目标、新境界的精神值得赞赏;有人说,邰丽华为创造真正的残疾人舞蹈艺术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共享舞蹈艺术美的献身精神让人敬佩。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这位被印度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衰弱不堪的身躯。
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他正带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塔前,这里是他经常做晚祷的地方。
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他在离那座小塔几步远的地方遭到枪击。
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死前,他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就在他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他说:“你来晚了。”有的目击者认为,这句话是他说给凶手听的。
这名凶手一直站在花园小径旁,双手合十,做出印度教徒顶礼的样子。然而,他的手心中却藏着一支小口径左轮手枪。他向甘地连开三枪后,又开第四枪企图自***。然而,这颗子弹只不过擦破了他的头皮。
枪声很像爆竹声响,片刻后,甘地的追随者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如果不是警卫人员及时用步枪和刺刀把他们隔开,凶手早就被撕成碎片了。随后,警方把凶手带到了保护性拘留所。
甘地迅即被运回波拉宫,放在一张床上。他的头枕在孙女的双膝上。过了一会儿,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巴普(父亲)死了!”
这时,玛妮站立起来,又盘膝坐下去,坐在这位伟人的遗体旁——这位伟人为和平与人道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玛妮念诵起流传两千年之久的印度教经文。
圣雄甘地被刺的消息有如春风野火,迅即传遍了印度。消息传到了孟买,那里立即爆发了***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一位吓得惊惶失措的穆斯林妇人喊出了她的千百万同胞的心声:“真主啊,拯救我们吧!”
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大批军队赶来维持秩序。
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
波拉宫阳台的窗子被打开了,有人把甘地的遗体抬了出来。当遗体被安放在椅子上面对人群时,人们像潮水般涌向前去。明亮的探照灯光,照射着甘地满布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他那血迹斑斑的长袍,被人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
在波拉宫内,悲痛和哀悼至少暂时弥合了印度各宗派间的分歧,悲伤把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族人融为一体。然而,忧心忡忡的人们因孟买发生暴乱而更加恐惧。他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就会陷入混乱。
小题1:体会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
(2)明亮的探照灯光,照射着甘地布满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他那血迹斑斑的长袍,被人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
小题2: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巴普(父亲)死了!”(5分)
小题3:文章第一段在这则新闻中起什么作用?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素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8时29分,星箭分离,“嫦娥”一号卫星正常进入初始地球轨道。此后,“嫦娥”一号卫星开始消除初始偏差,建立巡航姿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随后宣布:“嫦娥”一号发射圆满成功。
在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到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在这个轨道上,“嫦娥”一号将飞行1年时间,完成其探月使命。
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是在地球引力的范围内运行。而“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研制脱离地球引力场的空间飞行器。“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克。
轨道设计是绕月探测卫星成败的关键。分析求解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建立中途修正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编制软件,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超长期性状研究,月球卫星轨道捕获、调整以及长期运行过程中轨道调整的控制策略和具体方法,月球卫星轨道的测轨预报的精确度分析、月球卫星轨道优化设计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保证有效载荷的正常工作,对卫星的姿态控制精度有较高的要求。而月球表面不像地球有比较稳定的红外辐射场,因此,对月姿态确定不能采用红外敏感器,必须采用其他手段,如紫外敏感器或星敏感器加外推算法。
月球探测卫星距离地球遥远,测控通信的自由空间损耗高于中低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同时由于我国测控网网站的分布有限,因此,卫星在很多时间内处于不可见的区域。
如何提高卫星上天的发射增益,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测控和科学数据的传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地——月三者相互关系和环月轨道决定了一年中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很大,同时月球反照、红外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也较大。因此,卫星的外热流环境复杂多变。这给热控和电源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嫦娥”一号卫星复杂的飞行阶段和飞行姿态,以及月球表面特殊的温度分布,卫星表面的外热流非常复杂、变化剧烈,给整星的热控设计带来很大困难。
能否突破这些关键技术,既决定了“嫦娥”一号卫星能否完成月球探测任务,也决定了“嫦娥工程”的成败。
近期中国的月球探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探月三步走。第一步是环月探测。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第二步是月面软着陆器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2012年左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技术。第三步是月面自动采样返回。2017年前后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的相关信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升空后将经过4次变轨, 2到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飞行轨道。
B.“嫦娥”一号卫星正常进入初始地球轨道后开始消除偏差,建立巡航姿态。
C.在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嫦娥”一号将飞行一年时间完成其探月使命。
D.“嫦娥”一号在太空中很多时间内处于不可见区域,原因仅是我国测控网网站分布有限。
小题2: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月球表面不像地球有比较稳定的红外辐射场,所以对月姿态确定可采用紫外敏感器或星敏感器加外推算法。
B.“嫦娥”一号卫星和中低轨道卫星相比,前者的测控通信的自由空间损耗高于后者。
C.“嫦娥”一号的热控设计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嫦娥”一号卫星复杂的飞行阶段和飞行姿态以及特殊的月球温度,卫星表面的外热流非常复杂,变化剧烈。
D.“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中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轨道设计、对月姿态确定技术、测控和数据传输、星上热控和电源系统的设计。
小题3:下列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改写了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是在地球引力的范围内运行的历史。
B.“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探月计划三步走的第一步已获得圆满成功。
C.解决建立中途修正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编制软件的问题是绕月轨道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D.近期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若能顺利完成,中国就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作“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分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的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节选自《生活报》)
小题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4分)
小题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4分)
小题4: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5月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开始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秩序与和谐的内在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小题2: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在远古传统中,“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自从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礼、乐两个方面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夏朝时期,“礼”的意识开始苏醒,礼仪制度就开始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