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戴红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戴红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②1931 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④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⑤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⑦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⑧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⑨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⑩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⑾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
(《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E.本文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小题2: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3: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8分)
答案

小题1:选E得3分, C得2分,D得1分;选A、B不得分。
小题2:①浓厚的师生情:束星北“真心的相对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师生情谊。在核试验研究工作中关心年轻人,介绍推荐青年骨干,提携后辈。②赤诚的爱国情: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支援祖国建设。八年间两次改变专业,投身核试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③真挚的科学情:读书时热爱知识,早有成就;核试验时全心付出、真挚投入、辛勤努力、刻苦研究,率先垂范;高龄时仍求索不已,创新不断。(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只罗列现象但未简要概括者最多得4分)
小题3:①第一段概括了程开甲院士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誉和敬佩之情。②总领下文,指出程开甲在原子弹研制和核试验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贡献,为后文具体描写这些内容作铺垫。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重点突出他在核裂变研究方面的成就。(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名师名校孕育的深厚知识功底: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和推荐引导下,进入名校,师从名师,形成了日后成为科学大家必需的扎实功底和良好视野。②对科研执着的热情、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核试验领域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经历就是实践了这种精神。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耄耋之年还活跃在科研一线。③自信坚强、实事求是、不畏权威、敢于负责,艺高胆大的科学态度:严肃地回绝副司令员的要求,只相信实践的态度。承诺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④辛勤努力,刻苦研究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召开几百次任务会,冒着危险进入地下爆心考察等。⑤通力合作,集体攻坚的智慧等。(能结合文本和材料,答出四个方面的原因。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手法和风格要明确辨析。A错在“立即”,无中生有。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错误。D“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时间错乱。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要审好题***问题重心,本题的重心是“动人的情怀”,答题时注意立足全文,对全文进行归纳,得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段落是文章的开头,注意段落的内容,然后结合开头额基本作用答题,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标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鹌 鹑
【美】罗尔夫·伊洛夫
鹌鹑来了,正值初春乍暖、丁香花含苞待放的时节,也正是他们新婚后第一个温暖、无霜、只有露水的早晨。阳光照在床上使她比往常起得都早。她发现了后院里的鹌鹑,立即唤醒了他。他起身望去,只见八只小鸟正在房东的庭院里扒土嬉逐。
很显然,它们是三个家庭。它们在庭院里漫步闲逛,俨然像一个观光团,不时停下来在地上啄啄,滑滑,漫无目的,谁也不管谁,却谁也离不开谁。
  夫妇俩一边穿衣服,一边低声谈论院里的小鸟,看它们在草坪上啄食。等他冲好咖啡,热好卷饼,他们便一起在厨房里的餐桌上吃早点。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鹌鹑。他打开窗子,清晨的湿润空气和苹果花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子;卷饼里夹有葡萄干,甜滋滋的,他俩不必言传便可意会
  那天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去一家饲料店买了些轧碎的玉米。他对她说这些鹌鹑在这里只要有东西吃,得到很好的照料,就不会飞走。他把玉米撒在厨房的窗子旁边。傍晚时分,鹌鹑回来了。它们来到窗子近处啄玉米,在房东庭院里打滚洗泥土澡。她问他这些鸟会不会把房东种的东西吃掉,他说,这些鸟只要有碎玉米吃就不会啄坏院子里的东西。
自从鹌鹑来了以后,他们把闹钟往前拨了。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喝咖啡,吃卷饼,好好欣赏一下这群小鸟。
  观赏鹌鹑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街上还未开始喧嚣,房东的卷毛狗放出之前。房东就住在隔壁,一道篱笆把两家院子隔开。每当房东放出卷毛狗,卷毛狗就着了魔似地一心想捉住这些鹌鹑,猛撞篱笆,发疯似地狂吠。
  不久,他可以把玉米撒在窗台上了。鹌鹑就同他们共进早餐。只要他们静静地吃,没有任何猝然的举动,鹌鹑就会拍打翅膀,跳到咖啡壶和盛卷饼的篮子附近,一颗颗啄食窗台上的玉米。
房东屋里传来了房东老婆的抱怨声:“汤姆,它们又在院子里了,汤姆!”房东从里屋冲出来,挥舞双臂,嘘嘘作声。他脖子上皱纹累累,苍老不堪,一头稀疏的白发。
  鹌鹑鼓翅飞了起来。
  房东老婆拉开纱门,把头伸出门外,尖声叫道:“汤姆,你得想法子收拾收拾这群该死的鸟了。冬天我们还得靠这园子菜呢!你要想吃,就得想个办法!”
  纱门“砰”的一声关上。她弓着背走了,后面紧跟着那条卷毛狗。她双腿向外拐,穿着普通农妇的灰色衣服,围裙上污迹斑斑。她的声音活像卷毛狗的狂吠。
  “你这该死的,汤姆,你到底管不管这群鸟!”
  房客和他的妻子坐在草坪的椅子上,一边看一边寻思:他们该做些什么呢。也许应该告诉房东这些鸟不会伤害那些幼苗。但又想那样她就会借口生气,和他们大闹一场,朝他们嘶叫。他们想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她怒气平息了再说。
  第二天,房东说他很喜欢这些鸟。而且幼苗已长大;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他一直很喜欢鹌鹑,甚至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认为鹌鹑漂亮、好吃。就是他老婆有点那个,不过她最多一两天就会消气的。那个院子一直是他老婆的一块心病,因为整个冬天全靠它。
罂粟花开了,甜嫩的豌豆开始结实了,三窝小鹌鹑出世了。第一批小鹌鹑是在早餐时来的,由母鹌鹑领头,蹒跚地朝碎玉米走去;公鹌鹑忙碌地在两边和后面跑来跑去维持队形。他们数了数,三家共有十只小后代。他们起得更早了,为了把早餐时间拖延得更长些,多闻闻院子后面的干芥草味。
  每天晚上五点半,一只母鹌鹑总是准时带领小鹌鹑沿庭院前面的小路作晚间散步。一天晚上,房东和他老婆坐在前门厅里,不相信那只母鹌鹑真的会像房客说的那样按时出现。当那只母鹌鹑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尾随着一长串小鹌鹑时,他们都笑了。房东和他老婆一边喝啤酒,一边告诉他们旱灾时这里如何萧条,他们如何不得不省吃俭用。老太婆说她还保留那些事事节俭的习惯。她还说她对这个院子关心得有点过分。房客夫妇都觉得房东老婆还是蛮讲理的。
秋天来了,房东夫妇俩把苹果做成苹果罐头,又收进了他们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和甜菜。房东老婆用苹果罐头同别人换樱桃罐头。房东把院子检修了一遍,房客帮他筑起防风篱笆,翻了院子的地,打扫汽车房。房客买了五十磅一袋的碎玉米,用红杉木做了个食槽放在窗台上,即便关上窗子,十八只鹌鹑也有足够的地盘了。
  入冬时这群鹌鹑已经长得很像样了。他告诉她有了这些碎玉米,鹌鹑就不愁如何过冬了。它们会呆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小鹌鹑长大了,一只只喂养得结结实实的,新长的羽毛油光闪亮。原来的那八只更是滚圆滚圆的,被夏季的玉米喂肥了。他说这些鹌鹑一定会顺利地度过冬天的。
下第一场冬雪的那个早晨,鹌鹑不见了。他把食槽里的雪扫干净,换下潮湿的玉米。晚上,鹌鹑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玉米还是老样子。他对她说鹌鹑也许到城外的山里去过冬了,那里有更好的御寒条件,而且打猎季节已过,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他说到了春天鹌鹑还会回来,又和去年一样。
  整个冬天,房客和他的妻子都睡得很晚才起床。这是个干燥、凄凉、寒冷的冬天。
房客还是经常去更换玉米,撒一些在冰冻的地上。但是鹌鹑仍然没有出现,玉米全被麻雀等鸟儿吃光了。他妻子说她相信春天鹌鹑会回来的,一切都会照旧。
大地解冻了,到处是泥土的气味。房客见房东在打扫汽车房就去帮忙。他看见那只塑料袋里装满了灰色和褐色的羽毛,有尾毛,有颈毛,有的还沾着干皮。他还看见汽车房里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麻袋和大夹笼。他问房东怎样把这些鸟一网打尽的。房东说这是他老婆的主意。他们是在第一场冬季风雪一到,这些鸟蜷缩在一起的时候***。他说这些鸟味道美极了。
  房客对妻子只字未提那只麻袋和夹笼的事,但她似乎已明白了一切。不久,他不再去放碎玉米了,等到那大袋子玉米开始发霉,他就扔进了垃圾箱。
(选自《美国最新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是怎么来刻画房东夫妇的?刻画了房东夫妇怎样的形象?(6分)
小题3:文章注重细节的照应,它有什么作用呢?试举例说明。(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主题。(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受到的委屈,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礼物、被老师当众表扬等等,无论时隔多久,都依然历历在目,仿佛事情就是发生在昨天。然而一个月前考试的内容、一个星期前查阅的资料、甚至一天前早饭的食谱,虽然才刚刚过去不久,但是却早已被我们遗忘,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你产生的情绪越激烈,你对于当时场景的记忆也就越深刻、越生动。这意味着,并非是时间和重复次数,而是情感左右了你的记忆强度。
在我们的大脑中,负责与情绪有关的部位叫做杏仁核,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杏仁核不仅对产生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负责情绪记忆的重要脑部组织。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杏仁核记忆了对蛇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人再一次见到蛇时唤醒自己心底的恐惧。
而科学家们发现,在事情发生时的情景越生动,杏仁核的活动也就越激烈。杏仁核激烈的活动会转而影响视觉皮层,增强人们的记忆与所看到的画面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这种活动还会影响大脑中的岛叶组织,岛叶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
因此,一件事在多年后还保持着生动的记忆,那么当初这件事发生时的画面也一定是“栩栩如生”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记起;反之,一件毫不生动、无法调动感情的事件,譬如课后复习,我们则很难记忆其中的细节,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动,因此我们也就不能通过感觉来记忆当时的场景了。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快速而有效地记忆某些事情或者一些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再枯燥无味地重复,而是将我们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单独记忆“dog 、cup 、table”几个词或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几天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将其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我们的记忆是“The dog broke a cup on the table into pieces.”这句话会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么即使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我们也还会记住这几个单词。
想要记忆好,快去酝酿你的情绪吧!                   
( 选自《大科技》)                                      
小题1:下面有关“杏仁核”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是重要的脑部组织,其负责产生情绪、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记忆。
B.杏仁核会记忆人们对蛇的恐惧并使人在又见到蛇时唤醒这种恐惧,从而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
C.只有一件事发生时的场景生动,多年后依旧保持生动的记忆,杏仁核的活动才会更加激烈。
D.杏仁核对记忆而言也非常重要,它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是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场景记忆时的情绪越激烈,那么人的记忆能力就能大大加强,所记忆的内容也就越深刻,生动。
B.我们之所以记不起一天前早饭的食谱,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有效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动。
C.因为时间和重复次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记忆,所以情感就成为左右我们的记忆的重要因素。
D.如果一句话能够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我们一定能记住话中的每个单词。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时隔多久都能够历历在目,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记忆往往是因为事件发生时我们具有激烈的情绪。
B.事情发生时的画面“栩栩如生”能激发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有助于记忆,甚至多年后都难以忘记细节。
C.我们快速有效地记忆某些知识只需要融入我们的情感,而不是凭借枯燥无味的多次重复。
D.我们可以把一些单词组合成具有生动的影像画面感的句子来提高记忆,使我们能够更持久地记住它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袋面
宋嫂把自行车停在批发点的门口,轻轻敲了敲办公室的门。
老板推开门,似曾相识地打量着宋嫂说:“你以前来过的吧?我好象见过你。”
宋嫂一恭身,面上带着应承的笑说:“是的是的,每天都来的。只是您不是每天来,只周末才看到您。我每次都跟一位太太买。”
“哦!那是我太太。要什么货?”
“面。做面条的面。”
“上次给你多少钱?”
“十六块。”
“阿强,从库里拿一袋百龄麦面,十六块!”老板转身招呼伙计。
宋嫂有些心虚。其实上次跟老板娘拿面的时候是十七块一袋,原因是她只拿一袋25公斤装的。而她亲耳听到老板娘跟另一个买面的人说“十六块”,她当时问,都是买面的,为什么人家十六我十七?老板娘斜着眼上下打量宋嫂,一副看透的模样,脸都不带笑地说:“人家一买一卡车,你才一袋,也想那个价?”宋嫂看看自己脚下的男式凉鞋,再看看自己不合身的粗布牛仔短裤,还有上次登山居委会免费发的套头汗衫,上面写着:“生命在于运动”,有点抬不起头。都是买主,都是付钱买东西,人家可以趾高气昂,怎么自己象短了人家几个钱一样?宋嫂没多争辩,拎了一袋比别人贵一块的面抬上自行车,走了。
这是最近宋嫂的新谋生路子,自打丈夫患了肾炎,宋嫂就每天在为家里吃什么犯愁。医药费自是不必讲,反正付一半欠一半,越欠越多。宋嫂在琢磨这些事情的时候,手是不停的,把面袋剪开从里面舀出一面盆,浅浅的样子,然后放在一个新塑料袋里,用封口机封上口,这就是一公斤,上面再贴上1块2的标签。一小袋一小袋整理好,分送到附近几家小店去卖,饭钱就有了。剩下的时间,宋嫂再帮人打扫卫生,看看小孩,房租也有了,药钱也有一点点。
今天这个周末运气很不好,出去的时候天就阴沉沉的,待到把面运出批发店,天竟密密地下起雨来。宋嫂得赶紧回家,不然一耽搁,约好去做的清洁就要耽误了。才走了没两步,雨从肉丝丝样开始变成黄豆样了,再没两步,刚穿一条街,就已经成了小石头从天砸下。天上就是下刀子,宋嫂都不怕,不就是个死吗?活着与死相比,指不定哪个更强。可宋嫂一回头看车后坐上的面粉袋子,心就毛了,人也慌了,头也疼了。本来看着挺刮得象毛料西装一样的牛皮纸袋,见一点雨滴就跟抹了摩丝的头发一样瘪下去一块,不多一会儿,感觉已经渗透了袋子,滴到面粉里去了。
“哎呀呀!我的面!哎呀呀!我的十六块!人真不能贪小便宜!才短人家一块,老天就要报应我的整袋面啊!”
宋嫂嘴里念念碎地边四下看看哪里可以躲雨,边跟蚱蜢一样不断冲天磕小头,恭身不停,请老天看在她一时贪念的份上,饶了这袋面吧!
不远处是一座庙宇。这个庙是宋嫂很笃信的,每天下班上班,只要路过,便对着庙门拜一拜,并不求什么,只说,菩萨你知道我苦就好,我想什么你都知道。
宋嫂本不想麻烦庙神的,只站在门口很有气势的飞檐站一站,躲一躲。宋嫂将自行车屁股放到飞檐的正底下,人倒是任雨淋。可雨好象不辨方向的,四面八方都过来,面袋还在继续潮下去。宋嫂只好把车往庙的走廊里推。
都快到走廊跟前了,一个看庙的男人,光着膀子啃着鸡脚爪,从庙堂里探出头来冲宋嫂使劲挥手,意思要赶她走。
“我避避雨啊!我马上就走!你看我这面……”
男人压根不听宋嫂的解释,不断挥手。
一跺脚,宋嫂转身冲进雨里。“这也算是菩萨,这也算是佛,这也算是庙!还不如街边的咖啡店老板!什么庙啊佛啊神仙啊!那都是保佑有钱人的!看我哪天发达了,扔几张大票子进门,你还不让我躲雨?!”宋嫂心里想,并打算从此不信神仙了,有钱不用信,神仙来找你,没钱求爹爹告奶奶见人一拜只怕没人肯受。
宋嫂好不容易将面袋推到附近一个车站的候车棚下面,先小心将车停稳,再用手仔细抹去面袋表面的水迹。宋嫂浑身上下没一块***地方,但凡有一块,宋嫂都能拿过来擦擦面袋,看着沿着袋子拐角滴滴答答往下流的水,宋嫂的心都要碎了。
这雨是不打算停了,宋嫂在车棚下等了十几分钟,也就十几分钟吧,感觉象一个世纪一样漫长。人的时间,怎么可以这样什么都不干地耗费掉?有这段时间在家里,已经把面都分完了。有这段时间在厕所,已经刷完所有的地和洗手台了。有这段时间在车上呆着,都能眯一小觉养足精神干下一趟活儿了!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
雨看着不那么密的时候,宋嫂毅然决然地踏进水里,快步奔回家。不能等了,一等,所有的后面的活儿都迟了!
宋嫂手推着面袋一路小跑地往家赶。
就在楼下的时候,已经到了楼下了,宋嫂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她不想绕远路从自行车道的斜坡进门廊,反正就三级台阶,把车扛上去,少淋点水。宋嫂一手推车头,一手搬车屁股使劲往台阶上窜。
车头轻,车屁股重,车就这么倒翻过来,车把打中宋嫂的眼角,眼前突然就血花飞溅,鲜红的血水如彩色的雨水般喷落在宋嫂的身上,在一片艳红中,宋嫂看见面袋子从车上翻出去,从台阶上滚下来,在浑浊的阴沟边晃了三晃,然后骤然间断裂成两段。
雪白的面粉象初夏的柳絮一样漫天飞散。那一刻,宋嫂静静站在雨里,头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有删节)
小题1:小说波澜起伏,请概括出小说的三处情节转折点。(3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的宋嫂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两道题。(5分)
(1)探析“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这句话的含义。(3分)
(2)“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不超过6个字)(2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设置宋嫂到庙宇避雨这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我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裹挟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过、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的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脑袋。我简直怀疑它是否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上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小题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这句话写的是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3分)
小题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4分)
小题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4分)
小题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他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学校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了,还未开口应答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就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小题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总感到自己和父亲“很疏远”。(4分)
小题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3: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出来的?(6分)
小题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