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 沙培宁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
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
小题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
小题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
小题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①柳袁照的身上有追求本真、唯美、超热的诗性情怀,(2分)②诗性被他有意识地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所以作者将他称为“诗性的校长”( 2分。)
小题2:①这段话显示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拉近相互的距离;②问题设计深入巧妙,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肯定的语气,探询“空白期”未泯的“诗心”“诗情”,诱导对方敞开心扉,解开“诗性的爆发”的谜团。
小题3:第一问:①诗性教育是“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2分)②诗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诗性教育是以和谐为宗旨的教育,当前的教育已经窄化为知识教育,倡导诗性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人”。(2分)第二问: ③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摧残”。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避免教师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第六段内容,从柳袁照自身对诗歌的追求及他的办学和教育理念推广诗性的精神角度来分析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根据语句的内容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由“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可知,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交流创造愉悦的氛围;“空白期”“诗心”“诗情”未泯,体现出作者在提问设计方面的巧妙,有利于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小题3: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章第四段,柳袁照对诗性教育的特点,诗性教育的重要性的阐述进行概括,如“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可提取出诗性教育的特征“本真、唯美、超然”;以此类推。第二问,可根据第四段“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可抓住“教育的功利主义”“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两方面进行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需要。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首先就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清醒而深入的认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E.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题3: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小题4: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打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等,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请依据文意,谈谈你对这种呼吁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狐狸买手套
[日]新美南吉
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
一天早上,小狐狸刚要出洞去,突然“啊”地喊了一声,两只手捂住眼睛。狐狸妈妈先是一惊,然后笑着告诉小狐狸那是雪。小狐狸开心地跑了出去。它跑着跳着,溅起的雪粉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过了一会儿,小狐狸回到洞中,说:“妈妈,手冷,手发麻了!”狐狸妈妈一边往小狐狸两只冻得发紫的手上呵气,一边用自己暖和的手,轻轻握着小狐狸的手,说:“马上就会暖和起来。妈妈给暖暖,很快就会暖和的。”
狐狸妈妈心里想:可爱的小宝宝,要是手上生了个冻疮就可怜了。等天黑以后,去镇上给小宝宝买双合适的毛线手套吧。
夜幕降临了,狐狸母子俩从洞里走出来。小狐狸钻在妈妈的肚子下面,一边走着,一边眨着滴溜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看这,看看那。
不久,前方出现了一点亮光。小狐狸看到后,就说:“妈妈,星星掉到那儿了,是吧?”
“那不是星星。”狐狸妈妈说着,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
尽管小狐狸在妈妈的肚下催促,可狐狸妈妈回忆起以前的经历怎么也不敢往前走了。它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买手套的好办法。
“宝宝,伸出一只手来。”狐狸妈妈握住小狐狸伸出的那只手,不大工夫,那只手变成了可爱的小孩手了。小狐狸把那只手伸开,握住,又掐,又嗅。
“真奇怪啊,妈妈,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手,宝宝。去了镇上有很多人家。首先要找挂着黑色大礼帽招牌的人家,找到后,咚咚地敲敲门,然后说‘晚上好’。人就会从里面把门打开个缝,你从门缝里把这只手,哦,就是这只小孩手伸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副合适的手套。’明白了吗?可不能把另一只手伸进去啊。”狐狸妈妈耐心地教导着小狐狸。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狐狸不解地反问道。
“因为人要是知道你是狐狸的话,不但不卖给手套,还要抓住往笼子里关呢!人哪,真是可怕的东西啊!”
狐狸妈妈一再叮嘱着,把带来的两个白铜钱,塞进小狐狸的那只小孩手里。
小狐狸在映着雪光的原野上,摇摇摆摆地朝着镇上的灯光走去。
镇上,家家户户都已经关了门,只有柔和的灯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映在街道的积雪上。
小狐狸终于找到了帽子店。小狐狸按照妈妈教的,咚咚咚敲了敲门,问道:“晚上好。”里面响起咯噔咯噔的声音。然后,门嘎吱一声开了一寸左右的缝。一道灯光穿过门缝,长长地映在街道的白雪上。
小狐狸的眼睛让灯光一晃,一下子慌了起来,把不该伸进去的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双合适的手套吧。”
帽子店的人看到这只手,不由得“哎呀”了一声。他想:这是狐狸手呀,狐狸买手套一定是拿树叶来买了。于是,他说:“请先交钱。”
小狐狸握着两个白铜钱,老实地交给了帽子店的人。那人用食指弹弹,然后互相敲敲,发出叮叮好听的声音。然后从柜子里取出小孩用的毛线手套,放到小狐狸的手里。小狐狸说了声“谢谢”,离开了帽子店。它顺着来的路一边走,一边想,妈妈说人是可怕的东西,可今天的事却并没感到人有什么可怕。
当它正要从一个窗户下走过时,忽然听到人的声音。啊,这是多么慈祥,多么好听的声音呀!
睡吧,睡吧,
躺在妈妈的怀里,
睡吧,睡吧,
枕在妈妈的胳膊上……”
小狐狸想,这声音肯定是小孩妈妈的声音。因为每当小狐狸困了想睡觉时,狐狸妈妈也是用这种慈祥的声音,摇着它睡着的。
接着,是小孩的声音:“妈妈,这么冷的晚上森林里的小狐狸冷不冷?”
又是小孩妈妈的声音:“森林里的小狐狸啊,听着狐狸妈妈的歌儿,在洞里就要睡着了。好宝宝快睡吧,看看宝宝和狐狸哪个睡得快。一定是宝宝睡得快!”
小狐狸听到这儿,忽然想起妈妈来了。它飞快地朝着妈妈等候的地方跑去。
(选自作者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5分)
小题3:狐狸妈妈对小狐狸一再叮嘱,有必要吗?请联系文本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
楼乘震
“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30多年过去,中小学校园里,诵读英语的远比捧读语文课本的多得多。就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大学汉语改成选修课。当年那辈懂得语文之用的大家们多已作古,只有徐中玉先生是难得的长寿之人,身板依然硬朗挺直,国字脸,剑眉,硬挺挺的短发,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刀刻上去的,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老人家对现在语文的衰落,只喃喃一句:“大学不能‘失语’。”
徐中玉年少时,家里困难。因为师范科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他便考取了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先得去小学当两年教师,才能接着考大学。十七八岁的徐中玉,做了两年“孩子王”,然后考上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美好的大学生活因为日军侵华,被搅得支离破碎,学业却在受难的日子里毫不松懈,一口气读到了硕士。抗战胜利后,徐中玉回到山东大学任教。由于公开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被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指为“奸匪”,密令将他解聘。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在上海学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中,徐中玉的“硬朗”是出了名的。
1955年“肃反”运动中,施蛰存先生被批斗,徐中玉仗义执言,当众为其辩护。1957年,徐中玉被划为“右派”,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老友劝他不要一味硬顶,但他却抱着宁折不弯的决心,说:“我横竖横了(上海方言,死也这样,活也这样)。”批判会上,每当有不合事实、乱戴帽子吓人的发言时,他都据理争辩,甚至反唇相讥,以致后来被定为“极右分子”。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悔改”。一次批孔大会中,他忍不住站出来称赞孔子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绝非民族罪人,结果他被当作“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又遭批斗。
他的大部分文章,无论是古代文学研究,还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都贯穿着忧患意识。凡是他觉得于国于民于党有利的话,从腐败之风到文化失落、教育困境、道德沦丧,该讲的他都讲了。在和他共事半生的钱谷融先生眼里,“中玉兄不但热心公益,勇于任事,而且敢作敢为,只要义之所在,他都挺身而出,绝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他的学生、著名文艺理论家毛时安感慨道:“倘若有什么词汇能概括先生形象特征的话,在我看来,最准确的莫过于‘风骨’二字。”
粉碎“四人帮”后,已年过六旬的徐中玉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把中文系办得红红火火。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推广《大学语文》课及教材。
1952年,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语文被取消,从此中断了20多年。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联合徐中玉发出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
1981年,《大学语文》教材问世,至今已出第十版,印数累计3000多万册。编撰教材之外,由徐中玉担任主编、会长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这些努力,奠定了数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基础。说起往事,徐先生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有人曾问徐中玉:“现在一些大学的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徐中玉回答:“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对于以上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来衡量。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绝不可忽视、削弱。”
(选自《环球人物》2013年第3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苏步青校长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徐中玉老人“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5分)
小题3:作者写徐中玉老人,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按要求完成题目。
“经济普查,从标哥查起。”12月24日夜,南京,在临时搭建的数米高的露天红帐内,陈光标站在一沓沓百元人民币堆出的“钱桌”旁,指着身后、左、右的三面“钱墙”说:“我就是要用这种夸张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并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红帐、红色百元大钞、黄色聚光灯,加上陈光标的浓眉、红色领带,一眼望去,就是典型的陈光标风格,依旧浓墨重彩,依旧“景”不惊人死不休。
他说,这就是陈光标的“演播室”,16吨的百元人民币用一辆东风大卡车运来后,20个人“搭建”了5个小时才完工。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全面启动。“摸清家底惠百业,经济普查靠大家;经济普查知根知底,科学发展有理有据”,陈光标说,这样的陈氏号召宣传方法,更容易引起老百姓关注,也节省了宣传经济普查的报纸版面,节约纸张也算是环保。
但无论陈光标自称的初衷如何,“标哥”式的手法拿出来,随之而至的质疑声也会不绝于耳,比如,作秀、夸张和炫富。从2010到2013年,每年陈光标都会摆出“钱墙”来撑“慈善捐款”的场面,之前是“钱堆”、“钱墙”,现在是用钱搭建出的演播室。听到作秀和夸张两个词,他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就欣然承认:自己做得“过”一点,才能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慈善的注意。而提起炫富一说,陈光标看了看手里的一沓钱表示:“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炫富,因为我的钱来得阳光。希望标哥晒钱的作用,能引领更多企业家一起晒钱,在五年一次经济普查时拿出来晒一晒,看看有没有生虫、发霉的。”
小题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2分)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陈氏宣传法的特点及其好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与科学精神
刘长城
①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分析来看,科学有以下特性:科学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是以精确的概念表达的体系;概念的真理性经过实践的验证。与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科学技术,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具体表现在:(1)科学是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用来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技术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2)科学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3)科学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技术的功能明显,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其实,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经常被混为一谈,社会上大多数人也难以区分科学与技术。“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为 “科学技术”或“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区别开来。
由此来看,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惊奇地发现,科学技术发达的文明古国——中国,却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其实,“科学”这个词是舶来品,是日本人对“Science”一词的翻译(1832年),是“分科之学”的意思。中国人最初把“Science”译为“格致”,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1898年康有为的奏折中开始使用科学一词。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学才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严复、陈独秀等人为中国的科学启蒙做出了卓越贡献。
②罗素说:“人类的思想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神秘的,一种是逻辑的。由前一冲动发生宗教学、伦理学;由后一冲动,乃发生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所以科学没有能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开始引进“赛先生”(Science),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孕育科学的土壤和空气仍不充分,从伪科学、法轮功邪教的猖獗来看,科学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③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人类才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昌明,人类才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人类今天能够遨游太空,网上冲浪,无不是科学发展的丰功伟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毋庸讳言,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其实,科学对人,对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影响作用。由于科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及其快速的陈旧率,要人们对科学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对青少年来说,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节选自《论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技术虽然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但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
B.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
C.人们理解科技时只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D.科学一直不能够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是造成中国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E.在中国,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
小题2:关于科学精神,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B.人类能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
C.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D.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
小题3: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这句话体现了本文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说说为什么“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