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爸,你出过国吗?蒋寒“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爸,你出过国吗?蒋寒“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爸,你出过国吗?
蒋寒
“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根本不用问,一个补鞋匠,一家人生活勉强维持,哪有钱出国?
可儿子还是憋红了脸问了。儿子是个聪明孩子,从不乱提问的,一旦问了就有问的理由。
“儿子,是老师让你问的吗?”
“不,是同学。同学有的爸爸是所长,有的爸爸是处长,有的爸爸是院长,有的爸爸是老板,都出过国了!爸,您没出过国?”
儿子不再吭声,埋头做家庭作业。之后埋头吃晚饭,再之后埋头上学放学。黎国梁的心里再也不平静了,在鞋摊捶着残腿唉声叹气,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补鞋,目的是让儿子扬眉吐气上学。这下好了,儿子的头被同学按下了。
如今出国简单,几千元找个旅行社,邻居们都领着孩子去过新马泰了。可几千元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啊!人家的爸有权有钱……儿子可以不攀比,可毕竟在那个环境里成长,不能不面对啊。得让儿子的头抬起来。
有了!黎国梁收摊,回家翻箱捣柜,激动地捧出在老山前线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儿子一回来,他就给儿子打气:“儿子,你爸是战斗英雄!”
“哦。”儿子不以为然,埋头赶家庭作业。
“问问你们同学,哪个的爸上过前线?”
“爸,同学早知道了,同学说,战斗英雄有啥稀罕,还不是在大街上为别人补臭鞋。”
黎国梁一下泄气了。是啊,如今谁还在乎他是战斗英雄?谁还在乎他当年在猫耳洞吃过苦?
她,儿子他娘,肖一容在乎。可惜在乎他的人偏偏不在了。那时,正值老山防御战最残酷的阶段,是后方的慰问信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黎国梁意外地发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写信的就是肖一容,县丝绸厂的一朵花。
一次反偷袭中,黎国梁不幸踩到地雷。他很绝望,是肖一容的书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右脚失去的消息,他却没有勇气向肖一容透露。没想到,几年后肖一容毅然嫁给了他这个残腿战斗英雄。
黎国梁退伍后进了县弹簧厂看大门。肖一容鼓励的眼神,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肖一容的悉心呵护,让他感到无比幸福,令同事们羡慕。好景不长,儿子出生的第三年,肖一容暴病身亡。紧接着,弹簧厂垮了,他被无情地推向了社会。刚开始,黎国梁想把儿子丢给乡下的母亲,自己拖着残腿到外面闯出一条路来。母亲把父亲留下的补鞋担交给了他。
县城南门外,从此一个目光中透着不屈的补鞋匠出现在人们视野。都认出了他是战斗英雄,都来照顾他生意。特别是当年与肖一容一块儿向老山前线写慰问信的姐妹,专门订做了一把大伞和一个小帐篷,为他遮风挡雨。黎国梁当兵前跟父亲学过,补起鞋来得心应手,做工讲究,很快在县城家喻户晓。
日子好了,儿子也到上学年龄,黎国梁接儿子回城上学。顺便接母亲进城享福,可母亲在乡下还有一大堆儿孙,离不开。只好每月给些钱。酒鬼岳父得知他手头宽裕,三天两头来要钱,岳母又长期卧病,想到他们曾经反对肖一容嫁给他,他很无奈。
不知是厂家的鞋越做越好,还是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反正补鞋的少了。但肖一容的那些丝姐们却是他的常客。有个潘大姐,总喜欢到他摊前坐坐,拉拉家常,每每让他心中豁然开朗。对,潘大姐!黎国梁在摊前等着潘大姐。手里忙着活儿,还左顾右盼呢。“哟,大兄弟,盼谁呢?”潘大姐快人快语。
“盼你呢,快来坐。”黎国梁忙递过凳子。
“是吗?”潘大姐一屁股坐下,递过手中的一袋鞋,哈哈笑道,“有啥好事啊?” 黎国梁一脸愁眉不展,一五一十把儿子的情况跟潘大姐细数了,接着就唉声叹气。
“嗨!”潘大姐一下乐了,一拍黎国梁的手说,“大兄弟,你出过国啊!”
“我出过国?”
“你在老山前线作战时,没出国界线?”
“那也算啊?”
“当然啊,出国嘛,走出去嘛。”
哈哈,我竟然出过国!儿子放学回来, 黎国梁一下把儿子揽入怀中,激动地说:“儿子,爸爸郑重地告诉你,爸爸出过国!”
“真的?”儿子仰起小脸,双眸放晴。
“爸爸在老山前线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出国……”
“呵,我爸出过国呵!我爸出过国呵!”儿子挣脱他,小鸟儿一样欢跳起来。
目睹儿子扬眉吐气去上学,黎国梁心中的一轮太阳缓缓升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叙说了参加老山防御战的黎国梁腿残后的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众多战斗英雄在退伍后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
B.儿子得知爸爸没有出过国后,心中十分失落,以“埋头”来抗议爸爸的没出息。
C.肖一容作为线索人物,虽然没有正面刻画,但是她反衬了黎国梁的英勇与善良。
D.潘大姐的激情点拨使黎国梁茅塞顿开,他为能够平复儿子幼稚天真的童心而高兴,他心中缓缓升起的太阳,其实是对生活充满的信心。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限思考。
小题2:小说以儿子的追问开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答案

小题1:A  D
小题2:①以儿子追问开端,设置悬念,并引出下文爸爸参加老山前线英勇作战的经历以及脚残后的生活的叙写,推动情节发展。②与小说的结尾对照,形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使“爸,你出国过吗?”的追问得到解决。(每点3分)
小题3:①关爱儿子。为儿子能扬眉吐气上学努力赚钱,想方设法满足儿子幼稚的心理。②有责任心。照顾母亲和岳父。③不自暴自弃,坚强。黎国梁没有因为伤残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他自食其力。(每点2分)
小题4:主题一:小说通过叙写战斗英雄黎国梁受伤退伍后受到冷遇的故事,以战斗英雄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冷遇来唤起人们对战斗英雄遭遇的反思,要如何才能让战斗英雄享有应有的崇高的社会地位。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儿子“埋头”没有抗议爸爸的意思,只是写出了他稚气的童心受到了伤害;C不是反衬;E没有运用大量的动作描写。选A给2分,选D给3分,选C给1分。)
小题2:
试题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1、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2、与人物的关系:借写什么来塑造人物。3、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4、与故事情节的关系: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F:欲扬先抑。G:首位呼应。5、与中心(主题)的关系: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可先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对待儿子,对待家人,对待自己。从这些语句中可分析得出其具体的人物性格特点:关爱、责任、坚强。
小题4:
试题分析:主题是一篇小说的灵魂。一般说来,一篇小说只能有一个主题,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读者认识的差异,有时也可以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主题。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是我们学习小说、正确解读作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就小说的内容而言,它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采用“要素排列法”,即把小说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时间、地点等要素有时也可以省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起来,成为一句通顺而完整的话。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世界因你而不同
卞毓方
事情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值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足以遮住脸部的阔帽,常常呵欠连天,伏案寻梦;另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台湾来的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隔膜,如是蹉跎到大二下,终于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院长告诉李开复:“读博士,是挑一个狭窄而又重要的领域做深入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门学问,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取法乎上,要做就做得最好!李开复的血开始加速,从动脉到静脉注满活力。院长看在眼里,又问:“你弄懂了吗?”开复大声答:“懂了,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幡然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博士专攻,这是导师的课题,国防部已经立项,经费已经到位,技术途径确定为专家系统。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事搁在台湾,绝对不可想象。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三年过去,不,三年还要搭上180天,难关突破,大功告竣,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当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人心难测。科学家的心更难测。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反躬审视自己。那电话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被苹果公司的召唤一下点燃了。李开复旋即作出回应,走出象牙之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苹果岁月,李开复领受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在市场的硝烟炮火中,他精神的大纛逆风飞扬,想象力和爆发力发挥到极致,地位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擢升,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1998年金秋,李开复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加盟微软,带队开拓中国市场。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开拓,值得用一部大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旁若无世界地开进了中国。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随后又有了他跳槽Google以及离开Google的一系列故事。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
回头再说哥大课堂上另一个爱打瞌睡的同学,就是那个喜欢戴一顶大帽子的黑人,此君后来的成就,比李开复更为杰出。他就是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当年为什么爱躲在教室的角落睡觉?事必有因,本文不作探讨。笔者倒因此想起老祖宗的一个典故:两千多年前,宰予白天睡觉,他的老师孔子看到了,责骂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翻译成白话,就是“该死该死”,简直要把宰予生吞下肚。所幸美国老师搬用的不是孔子的公式,他们没有把昼寝者从课堂拎出去,甚而开除学籍----于是乎,才有了今日的李开复和奥巴马!
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04月30日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政治科学枯燥无味,李开复决定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两年后并因成绩优秀而直接攻读博士。
B.在导师的帮助下,李开复对读博士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认识也使李开复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追求。
C.选定语音识别作为博士专攻后,李开复发现导师的研究方法不可取,在更改研究方法之后最终大功告成。
D.在高校当教授,这不是李开复的梦想,因为当教授不能实现他“让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追求,因此,他最终走出象牙塔加盟苹果公司。
E.在作者看来,李开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主要要感谢美国教育,从而巧妙地暗讽了僵化的中国教育。
小题2:文章开头的结尾都写到奥巴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从全文看,李开复具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文中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世界因你而不同”,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小题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叉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叉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小题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小题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 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的20多首诗词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小题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简要概括。
小题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