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4分) 小题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小题3: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4: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6分) |
答案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情状。(1分)如今,面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的圆明园(1分),作者为它的伟岸和傲然、流畅又不羁而感慨万千。(2分) 小题2: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3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的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3分) 小题3:一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民族屈辱而感到遗憾;(2分)二是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相比较,作者更痛心人们对历史的遗忘。(2分) 小题4:标题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和耻辱,(2分)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2分)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具体分析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是本段的中心句,同时又是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了,所以归纳概括出上下文的中心即可。“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可概括出第一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二点。 小题2: 试题分析:“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一次流泪的原因;“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可概括出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由此可归纳出答案的要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的重点在于理解“哭泣”在文中的含义。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府井新华书店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多是时尚餐厅、高档百货店和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书店进门显眼位置的展台上,摆着近期的畅销书。其中励志书占据了半壁江山——《正能量》、《本能》、《洗脑术》、《自控术》、《我就是教你混社会》……醒目的标题吸引着路过的年轻白领。 充满感染力的书名、振奋人心的个案、切实可行的方法,励志书像一剂诱人的毒药,在人人渴望成功的现代社会诱惑着年轻读者。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经历了10余年热销之后,励志书是否真的能给读者和出版社都带来成功? 张立辉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爱看励志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人性的弱点》、《穷爸爸富爸爸》、《细节决定成败》……”张立辉如数家珍。只是他看了之后总觉得名不副实,颇感失望。张立辉说:“所有的励志书都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自己身上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大到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你看了书以后充满自信,想要马上行动,这就是励志书的价值。”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张立辉渐渐放弃了励志书:“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困难。因为成功之岸绝不是看一本书、简单按照书中方法去做就可以抵达的。” 中信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陶鹏将励志书分为“软”和“硬”两种。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样的“软”书,以2008年的《秘密》为界,之后就很难再卖出好记录。《秘密》的作者之后又写了《力量》,但销量也不过尔尔。“硬”书越来越多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励志不再是喊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科学”。 去年,陶鹏经手的一本“硬”励志书《意志力》,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佐以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该书在豆瓣网评分8分(满分10分),书的销量也相当不错。 “硬”励志书多从西方引进。国内出版社在引进图书时除了审度其品质,还需考虑该书酝酿和出笼的国情基础。去年横扫美国各大排行榜的《安静》一书,经中信出版社引进后却是籍籍无名。原来,美国人以内向性格为病,这本书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但内向性格在中国人中却是主流,所以该书因针对性不强而在国内市场败北。 在当当网最近的图书排行榜上,励志书依然风头强劲,占据了畅销前10名的三分之一。英国作者的《正能量》排名第二,另有引自韩国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台湾地区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事实上,十几年来,励志书始终毁誉参半。据中国新闻网最近一则消息:杭州一家书店把图书论斤卖,按照书籍种类标价,最便宜的就是励志书,只要11元一斤。磨铁图书第一编辑中心总经理李耀辉介绍,最近两三年,磨铁图书出版的励志书并不多,但创造的效益可观。“目前卖得最好的《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已经销售了近50万册。”陶鹏透露,中信近几年一直不看好励志书。“此类图书的选题只占出版计划的10%,甚至更低。”陶鹏说,“书业中有严重的跟风症。哪个概念火了,跟风的人一定会把这个概念玩到死为止。比如旅游书,前段时间大热了一阵,但今年基本全线窒息。” 当前,励志书市场从最初几年的“只要励志就有人买”,到经过几番洗牌后被读者越来越看重图书品质,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漫长过程。虽然跟风书层出不穷,但读者也不是傻子,李鬼还是李逵总能分辨。目前,弘一法师的《淡定》卖得不错。而自上世纪90年代就被引入中国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经过多次重印,现在仍不时出现在图书排行榜上。 总之,励志书热潮日趋平稳,图书品质和实用性将成为其立身之本。励志书市场不再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宝地,将渐渐和其他图书一样,进入常态发展。 (根据原文删改) 小题1:对文中关于“硬”的励志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励志书中的“硬”书,是指那些纸张条件特别好,包装特别精美,刊印质量特别过硬的图书。 | B.我们的图书市场上,励志类图书质量参差不一,其中“软”的励志书都是国产书籍,而“硬”的励志书则多数进口于西方。 | C.《意志力》之所以能成其为一本“硬”的励志书并销量不错,主要是由于它在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上,使用了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从而让我们对真正的意志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D.由于“硬”励志书深受读者青睐,因此,它占尽了最近图书排行榜上的强劲风头。 | 小题2:以下所有选项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不容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好不要去看那些所谓的励志书。 | B.《力量》与《秘密》两部书,尽管出自于同一位作家之手,但由于它们都是“软”励志书,因此前后销售的情况都不过尔尔。 | C.书业中严重的跟风症现象,致使旅游类图书的销售先热后冷,而这也是励志类图书销售发展轨迹变化的根本原因。 | D.不管励志类图书的作者写作和市场销售如何玩花样,越来越多的读者在挑选励志书时都更重视图书的品质和实用性。 | 小题3:根据原文并结合自己的成长思考,谈谈你对励志类图书的看法。(5分) |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3分)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史记•货殖列传序》)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后面题目。 紫 藤 叶全新 ⑴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⑵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开始思索。惜春的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我喜欢“人间四月天”这样的句子。因为闰月,今年春天来得迟,虽然是四月,阴历还在二月,但不知为什么,这棵紫藤却开花了。 ⑶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一棵月季花确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花树也有公树和母树吗?我再一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现在它已是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态出现了,它开花了! ⑷第一年它开得羞涩而小心,一小挂一小挂,一身粉紫地从枝叶中露出来。似乎连它自己也不相信,为什么一棵树会开花呢?这几乎就像“我是谁”的问题一样难吧。但一棵紫藤不需要哲学,它只是快乐极了,因为第二年它开得更多。 ⑸这是人的树,人的花,人的果。在紫藤盛开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眺望湖对岸一个女孩回家的笑脸;在紫藤落花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看着一个青年渐渐远去的背影。 ⑹在《迁徙的鸟》这部影片中,雅克·波林说:“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 ⑺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 ⑻让我问问这棵紫藤吧,如果我只剩下了它的话。 ⑼十五年来,紫藤春荣冬寞,四季的风是它的爱人。它用一年的时光演出一场生命之剧,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离不弃,不屈不挠。夏天它极尽繁华,秋日它渐次凋零,冬天我看着它死去,春天我看着它活来。它自由地开花,自由地长叶,不问风雨不问晴。我把它种在湖边这座院子里,它就一心一意地生根,全心全意地开花。没有比一棵平常的树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一颗平常的心更快乐的了。这道理是紫藤告诉我的。惟有这样深这样厚的根才能长出自由之花吧,长出奇异之花吧。 ⑽还只是二月呢,紫藤今年确实奇了,它想说什么呢?它比一个人更多情么?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另一个人,但一棵树却可以。它展现自己最美的生命,是想挽留一个爱它的人。这一生,我爱树胜过爱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只有一棵树是完整的,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在生死之中有变有化,有情有意,有始有终,起起落落皆如无闻。它所求的是那样简单,它永不舍得离弃你,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儿子,它就是你的女儿;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父亲,它就是你的母亲啊! ⑾我的紫藤已经整整开了十年花了,一年比一年开得茂盛、开得繁荣,这繁荣一定来自它心灵的安适。谁说一棵树没有梦呢?当繁花落英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朵紫色的小花都像鸟儿张开的翅膀!飞翔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不是只有一个天空,只要开出真正属于你的生命之花,你就会飞了。 ⑿几乎每天都有真的鸟儿飞来与它对话。它们或在花枝之间跳来跳去,或停留在这棵美丽无比的花树上。有的鸟儿聒噪地说个不停,它们一定是劝说紫藤离开这片该死的臭烘烘的湖水吧;有些鸟儿却因为这棵无比美丽的花树而暂时变成了一位哲人,因为它们在枝头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要飞来飞去呢?为什么我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呢? ⒀这就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的秘密吧。我将用全部的生命看守着它们。我想一直到最后,我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要做一只鸟,还是要做一棵树。 小题1:文中说“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如何理解其中“残缺”二字的含意?(2分) 小题2:请分析“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写鸟儿与紫藤有何联系?(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三种生命形态,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吗?(5分) 小题5:文章中说“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这句话启迪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题文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题文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题文1】 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是什么关系?(3分) 【题文2】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4分) 【题文3】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题文4】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