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拍卖灵魂彭晓风①林子宇是个资深的书画拍卖师,同时还是位造诣很深、精通鉴赏书画的名家。②在一场为期三天的拍卖会上,林子宇受邀拍卖字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拍卖灵魂 彭晓风 ①林子宇是个资深的书画拍卖师,同时还是位造诣很深、精通鉴赏书画的名家。 ②在一场为期三天的拍卖会上,林子宇受邀拍卖字画。这是一幅《暮色鹿归》图,画的是墓色笼罩的森林边缘,一只母鹿带领着两只小鹿往森林走。该画布局合理,用笔轻快明了,墨色浓淡相宜,意境温馨恬淡。尤其是对母鹿回头凝望两只小鹿时,母性流露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③按一般程序,林子宇会先介绍该画的概况,然后进行点评,接着报出起拍价。但这次林子宇只寥寥介绍了几句,然后就报了起拍价,一会儿就落槌成交了。这幅作品拍卖完后,林子宇借故走出了拍卖厅。过了一会儿,拍卖行有人解释说他身体不舒服,余下的作品由另一个拍卖师接着拍卖。 ④第二天的拍卖会上,林子宇就昨天的事向大家道了歉。他说,看了那幅《暮色鹿归》图后心情非常复杂。也许是为弥补昨天的失常,今天林子宇把现场的气大搞得很活跃。在拍卖最后一幅书法作品前,林子宇卖了个关子,他讲了一个故事…… ⑤一天晚上,环城高速公路上一辆小轿车把一个妇女撞伤后逃走了。当这个妇女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时,已经气绝身亡。就在这天晚上,医院在清理妇女遗物时,发现她贴身衣兜里有封写给肇事司机的信。信上说她是故意寻死的,司机没有任何责任,她惟一的请求是让司机在撞了她后迅速把她送往医院,让医生在她临死前把她的两个肾取出来,以挽救她两个儿子的生命。妇女的双胞胎儿子都得了尿毒症,彻底治好必须进行肾移植。她的肾虽然可以移植,但医生说只能移植一个。可两个儿子她哪个都不想放弃,无奈之下她想到了以自己的死来挽救两个儿子的生命。但最后令妇女没想到的是,肇事司机竟然逃走了! ⑥讲完这个故事,林子宇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说完他挂出一幅书法作品,并说征求了拍卖行的意见,把作品的起拍价由5万元提高到 10万元。 ⑦林子宇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台下竞买者的不满。林子宇笑着说:“促使我提高这幅作品起拍价的是昨天那幅画,画中母鹿回首凝望时,眼中流露的母爱震撼了我。而刚才我讲的那个故事,说明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以母爱为主题的作品理应更受尊重。” ⑧林子宇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后那幅作品以18万元的价格成交。林子宇激动地说:“明天是这次拍卖会的最后一天,经拍卖行同意,我个人有几幅字要出手,到时候还望大家捧场。” ⑨第三天,拍卖快结束时,林子宇拿出他带来的四幅字,一一挂好。台下的竞买者一看,四幅字竞然全是《游子吟》,惟一不同的是四幅分别以楷、行、隶、草等字体书写。大家都很纳闷,不知道林子宇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林子宇稳了稳情绪,然后坚定地说:“我虽然不是名家,但这几幅字是我用灵魂写的,四幅字起拍价 100万!”他的话一出口,就有竞买者站起来说:“林先生,你的字虽然不错,但目前还只是叫好不叫价,四幅字充其量也就十来万,你以为用母表作幌子,别人就会买账?”林子宇说:“你们可以指责我字写得不好,但不能亵读我对别人表达母爱的崇敬,以及我自己对母爱的表达。这四幅字虽然不值那么多钱,但我还有附加条件,今后的10年,我每年再提供10幅作品。”这的确是个诱人的条件,很快就有人举牌。把这四幅字拍卖出去后,林子宇长嘘了一下:“谢天谢地,总算把我的灵魂拍卖出去了。” ⑩见众竞买者都不解,林子宇苦笑了一下,说:“我就是昨天那个故事中的肇事司机。我之所以要拍卖这四幅字,正是为了筹集给那个妇女的两个儿子做手术的钱。”说完,林子宇向公安局方向走去。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第二卷,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①段的作用。(4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林子宇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转变。(4分) 小题3:明明是拍卖自己的作品成功,林子宇为什么说“谢天谢地,总算把我的灵魂拍卖出去了”?(4分)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线索有何独特之处。(6分) |
答案
小题1:介绍林子宇的身份,既引出下文拍卖的故事,(2分)又为后面林子宇拍卖自己的作品成功作了铺垫。(2分) 小题2:书画拍卖者——母爱推崇者——灵魂拍卖者——勇于担责者(4分。每点1分) 小题3:①《游子吟》是林子宇良心发现后,用灵魂书写的表达对母爱表示忏悔和尊重的作品。(2分) ②作品拍卖成功,使他能够筹集到那两个儿子做手术的钱,是他灵魂的自我救赎,也能减轻灵魂的谴责。(2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了主次双重线索或明暗两条线索叙事法。主线或明线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林子宇三天的拍卖过程;次线或暗线则穿插了妇女舍身救子的故事。主次交织或明暗交织的线索,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的突转变得合理,母爱主题得以深化。(6分。答出双重线索2分,结合文本简析2分,指出表达作用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概括出第一段的内容;结构上,要从与下文的故事内容在关系上分析思考,从下文内容来看,主要写林子宇拍卖的故事内容,由此可知,第一段在结构上起着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关于描写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进行归类概括。本题只要求简洁作答,不作分析,可适当根据文章结构变化来体会其身份的变化。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整篇小说故事内容,尤其结合着妇女舍身救子的故事,从母爱的角度、从林子宇拍卖作品的目的(筹集到那两个儿子做手术的钱,是他灵魂的自我救赎,也能减轻灵魂的谴责)角度来分析作答。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小说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先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即“林子宇三天的拍卖过程;妇女舍身救子的故事”,从时间顺序来看,“林子宇三天的拍卖过程”为明线,“妇女舍身救子的故事”为穿插的暗线,要通过分析明线暗线交叉,答出对故事情节的表达效果及主题的作用突出作用。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不同的“中国观” 张华 ①在全球化的当下,英国和美国“回应”中国的热情却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赴美签证需要面签,而且较难获签;赴英签证已无须面签,而且相对容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仍到处都是中国人,只要出门必能遇到;而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②尽管伯明翰学派倡导以平民为视野的大众文化,但其文化骨髓仍是精英的,是“端着架子”的贵族式的,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美国社会多元、综合、自由、开放,每种文化在这里都不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同时与他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美国人充满对中国的热情,知识阶层中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了解相当深刻,研究相当深入。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远超中英之间,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③如果再给出一些例子,也许很能说明这些不同。 ④例一,美国日用品多数由中国制造,美国人若一周内不用中国产品,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会感到不舒服;英国当然也有中国日用品,但离开中国产品还可以“端着架子”生活。 ⑤例二,在美国很容易收看到专门的中文电视频道,在英国想从电视新闻中得到一点关于中国的信息都很难,更不必奢望中文频道了。 ⑥例三,美国银行ATM、地铁售票机等很多常用的电子设备设有中文提示和操作系统,公用电脑有多种中文输入法,很多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设有中英文提示,而英国没有这些。 ⑦例四,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20%的中国学生。学校亚洲研究中心、东亚系、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中攻读学位的学生,90%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血统。另外,其他学院也有依相应专业设置的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许多金发碧眼的学者能说流利的汉语,更多学者到过中国。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即使有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也是凤毛麟角。 ⑧例五,在哈佛大学附近的书店随便逛逛,就能拍到关于中国的图书照片,读者可以自行诠释哈佛人对中国的研究热情;至于英国,像伯明翰、牛津、剑桥等地最大的书店,有关中国的图书寥寥无几,也不会有专门的分类书架,即使偶尔找到两本,也多类似于ZHANG RONG著的WILD SWAN或MAO。 ⑨还要说的是,2006年,英国政府再次提高国际学生学费。英国大学不仅普遍吝啬,很少提供奖学金,而且两眼紧盯国际学生腰包里父母的血汗钱;美国大学则用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年轻有为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美国大学则是花钱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⑩英国已从殖民时期的所谓“日不落”帝国,经过世界反殖民运动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进步,逐渐变成后殖民时期的“日日落”帝国;美国虽然也曾不断经历挫折和滑坡,尤其是“9.11”的冲击,但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 (选自《凤凰周刊》2007年第30期)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国人赴美签证较难,赴英签证相对容易,说明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 B.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人多寡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签证制度的不同。 | C.英国人较少使用中国日用品,说明英国人对“中国制造”信不过,怀有偏见。 | D.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中英之间的相关交流频繁得多。 | 小题2: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作者能从国际往来的纷繁表面现象之中,看到英国与美国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 | B.英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美国大学则能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 C.头脑(观念)是一切行为与表象的源头。英美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半取决于他们的观念。 | D.在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世界的胸怀与文明的视角,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气度与远视。 | 小题3:文章中间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具体分析这部分内容说理上的特色。(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英国和美国出现不同“中国观”的原因。(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洒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哇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小题1:作者在文章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4分) 小题2:文章的第(6)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请简要分析这里的“极致”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3: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穿越巴山 陈益鹏 当我驾驶着我的宝来,从安康出发,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南行进;当道路在我的面前遇山开洞,遇沟架桥;当风在窗外霍霍有声,巴山以不同的姿态向我迎面扑来,又迅疾地向后退去,我确信,我仍然走在巴山的皱折里,即便手机显示,我已进入四川地界。 这些山,高大、清峻、奇崛、硬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房屋们,像筑在树上的鸟窠,择枝而栖,让这一片浩莽无际的沟壑山岭顿时有了亮色。蜿蜒的小路,像一根根绳索,串起房屋与庄稼、河谷与山岗、山里与山外。这些,我所熟悉的事物和景象,在巴山北坡,它们以故乡的名义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它们还将以屹立不倒的姿态长久地存活在我无法看到的更遥远的未来。 巴山北坡,有一个叫岚皋的小地方,清朝宣统年间,我的祖先从两湖一带迁移至此,迄今已传六代人,历时百余年。 乡下的老家,承载过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它早年的样子:三月的晨风里,姐妹们肩挎竹篮,头顶阳光,从东山追到西山,将鲜嫩的茶叶一枝一瓣从茶树上掐下来,丢进筐里;兄弟们在飘着雨丝的黄昏,将一捆捆从山林里打下的柴禾,抬着扛着,搬回家中。还有田坎边紫色的桑葚,门楣处筑巢的燕子,玉米地里甜得透心的苞杆……大年三十夜,家家门头的灯笼最红最亮,古色古香的造型,别致优雅,人见人爱。孩子们一群一伙,放鞭炮,打纸牌,呼进涌出,其乐融融。那年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家大院节日里呈现出的吉祥和温暖,那些温暖,曾伴随我的童年,一点一点长大。 当然,也有过悲痛。悲痛始于一个黑色的夜晚。是我的祖母不在人世了。她身着盛装被人们抬到后山埋掉。二十年后,我亲手将父亲掩埋在更远的另一座山梁上。在岚皋,方圆五十里地,还有我的舅舅、伯伯、姑姑、姨姨们,他们也都长眠于此,再也无法走出岚皋的地界,巴山的地界了! 除了大山,家乡岚皋还有三条穿境而过的大河,一条名叫岚河,轻舟慢摇、岚雾缭绕的一条河,发源于平利化龙山,流经平利八仙、岚皋花里、县城、佐龙,自杜坝注入汉江瀛湖;另一条源于岚皋与重庆城口交界的巴山之巅,名叫四季河,春夏秋冬,四季长流,在水围城岚河漂流码头汇入岚河;还有一条河位于岚皋西部,同样源于大巴山,河流没有统一名称,随流经地域各喊各叫,从上游至下游分别叫横溪河、小沟河、石门河、民主河、大道河,经大道镇流入汉江。三条河,均归入汉江,归入大海。大海,是所有河流最后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家乡的河流,在我的心中,是一条长长的青藤,缠绕着乡情,解也解不开;家乡的河流,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连接着我的前世和今生。 父亲在世时,曾站在家门口,指着远方的一座大山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吗?那得靠你自己去走,走过去,翻过去了,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可那些山,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绵长而悠远,令人望而生畏,岂可轻易翻越?但我终究是翻过来了,一步一步从山里走向山外,从县城走到了省城。只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些,原本,我是为了走给他看的。如今回头再看那些曾被我走过的巴山,仍觉有许多迷茫。我不能说对它不够了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大巴山,如同被壳叶包裹着的玉米棒,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深不可测;又如一颗即便砸开、里面也是布满沟壑的野核桃,需用针尖,才能挑出深藏其中喷香的美味。 每年春节,都还是要回去的,纵使那条通往小学的道路已被河流改变了方向,无从辨识;纵使亲人坟头的蒿草,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纵使再也找不见当年盛装青茶的竹筐、燃烧殆尽的柴禾,以及老家门楣朦胧模糊的大红灯笼……龙潭里裸浴的身影还在,小沟里摸鱼的笑声还在,岚河里摇船摆渡的喜悦还在。可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过紫阳,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结尾说,“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第四段作者描写童年的记忆,为何只选择了“三月”和“大年三十夜”这两个时间?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疯狂比特币 王珏磊 11月27日,“疯狂货币”比特币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平台Mt.Gox上再度创历史高位,一度达到1020美元。而在中国,这样的疯狂在一周前已经来临。11月19日,比特币的币值一飞冲天。据中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数据,18日比特币的成交价尚为每枚3226.01元人民币,19日,则飞快攀升至6570.88元,最高成交价达6989元,仅仅一天币值翻番。而若以年初的币值来计,比特币一年升值约90倍,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升值最快的资产。 比特币疯了!这一波疯狂走势里,当然也少不了嗅觉灵敏的中国“土豪”。他们的大举进场,被普遍认为是比特币暴涨的重要推手。 作为对经济风向最为敏感的群体,每一波资产暴涨的背后,总少不了温州人的身影。这一轮比特币狂潮,温州人同样没有错过。 上海资深投资顾问林端方说:“大约这个月初,好多位温州商人找到了我,向我咨询比特币的行情。①温州商人是经济狩猎场上的狼,他们对金钱的血腥味极其敏感。在我和他们的互动与磋商中,他们决定大规模地投入这个市场。” 在令人心脏狂跳的19日,温州商人又找上了林端方,问何去何从。“我建议他们抛,在6000多元的时候落袋为安。接下来两天,比特币的价格就跌了不少,这与温州人的炒作不无关系。” ②20日,一枚比特币成交价下调至5110元,21日更跌至4256元。这以后,又开始回升,徘徊于5000-6000元之间,27日的平均成交价为5642元。 赶上这波行情的,不惟温州人。③上海专职投资客张伟民,因为踩准了点,也赚了一大票。“我在去年年底开始玩上了比特币。当时,我在美国一家网站上知道了这个新鲜事物,就搞了一台矿机‘挖矿’。纯属消遣,没太当回事,倒也挖出了几十个币,今年初的时候,还送给别人几个。” 上个月,张伟民预感,比特币来动静了,而且是大动静。他马上花大价钱又入手两台矿机,提高生产力,同时买进比特币。和温州人一样,他也是在6000多元的最高点抛出,“至少翻了一番”。 11月19日凌晨(美国时间18日下午)美国参议院首次就虚拟货币召开了听证会。在这次听证会上,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代表称比特币是一种合法的金融工具。而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致参议院的信函中说:“虽然美联储通常会对虚拟货币和其他支付系统的创新发展进行监测,但目前还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直接干预和监管,我们应该为它们提供相对自由的市场。” “这是很大的利好消息。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美国方面不再存在法律风险,之前说比特币是传销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专职比特币的推介者、新浪博主“暴走恭亲王”分析。 “暴走恭亲王”也注意到,在场外交易市场,近两三个月内有不少中国买家在大批量买入。“很明显地感觉到大户多起来了。” 在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胡翌霖看来,比特币的总盘子仍然偏小,目前也不过100亿美元,“一家小型企业的市值,都可能高于比特币的总盘子,因此,一个‘土豪’就有可能操纵币值。价格狂飙,很可能有人坐庄,只不过是庄大庄小、如何博弈的问题。” 此外,有业界分析称,过去的数月中,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并且这个名单每天都在变长;讨论、关心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比特币大涨的理由。 无可否认的是,目前比特币的主要价值仍只是作为投资品。而实用价值太弱、面临较大的监管风险、交易平台的安全性缺乏保障,也使比特币的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看来,比特币由于供给总量固定,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使其需求在未来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供需失衡的状况下,确有可能会不断增值。但,它不可能代替各国的法定货币,即便它获得合法性,也会限于特定领域,不会成为普遍的结算工具。“它对整个货币体系也只会形成非常边际性的冲击。” (选自《IT时报》2013年12月2日,有删改) 小题1:造成比特币“疯狂”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2: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其语言兼有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请任选文中画线部分中的两处加以赏析。(请先在答题卷上写明序号,然后再进行赏析)(5分) 小题3:请结合文意分析,比特币的未来如何?(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读书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编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绝对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 E.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会留下美好的滋味。 小题2: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 小题3: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4分) 小题4:请你对“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的结论,结合本文内容和自身读书经历加以阐释。(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