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抚摩胡炎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抚摩胡炎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抚摩
胡炎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
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
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
“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
“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摘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
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这句话表面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事实上是在说明“我”曾经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借以和现在的“我”形成对比反差。
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写出了“我”因为见惯了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形而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
D.作者以“抚摩”为题,是想通过对高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我”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
E.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折,非常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后“医院仓库失火”,情节突然转折,对高大壮的人物形象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小题2:试分析对风雪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我”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C 3分 B 2分  A 1分
小题2:
(1)交待天气的寒冷,提示故事发生的风雪交加的严寒环境,揭示医院病人增多的一个原因。
(2)以寒冷逗出取暖,为后文医院里起火埋下伏笔。
(3)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
(4)严酷的环境衬托出高大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
小题3:
(1)病人增多的情况下,我不想因高大壮闹事而把医院搞乱。
(2)高大壮的下跪,是“我”震惊,内心产生了感动。
(3)姚大夫已经恢复用药,“我”觉得应该顺水推舟。
(4)姚大夫所说的“我是一名医生”的话触动了“我”,唤醒了“我”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
小题4:
(1)“我”是主人公(2分)
原因如下:①所有的情节都有“我”的参与,而且都围绕着“我”而进行。②小说是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来表现主旨,批评社会人的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③高大壮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为矛盾的客体,只是为了引出情节,衬托“我”的思想性格,是“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显得合情合理。
(2)高大壮是主人公。(2分)
原因如下:①整篇小说都是围绕高大壮的故事写的,促进“我”思想情感转变的也是高大壮。②小说是借高大壮的故事批评社会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③“我”在小说中是反衬,突出了高大壮的孝和善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这一句内容虽然正确,但作用表述不完整,另一作用是通过强调高大壮的动作,写他放弃自尊,进而表现他的孝。所以选A项得1分。D项主题表述有误,小说主题是批判唯利是图,呼唤人间真情。E项“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折”表述不当,本篇小说情节谈不上“一波三折”,医院失火对高大壮的形象起丰富深化的作用,不是“欲扬先抑”。
小题2:
试题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等。具体作用要接个具体文章分析,本篇小说中出现三次风雪的描写,分别是小说开篇风雪的描写,点名故事发生的天气特点,以及我高兴的原因,第二次是在写明高大壮无钱交医疗费,父亲被停药的情节后,天气寒冷,同时也反映了人心,只不过一个是见多不怪的冷漠,一个是无路可走的凄凉。第三次是在医院失火之前,风雪大,天气寒冷,仓库职工才会违章取暖,才会失火,推动情节发展。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3:
试题分析:高大壮下跪给了“我”心灵上的震撼,姚大夫的做法也唤起了我的良知,再有“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这些促使“我”顺水推舟答应了继续为高大壮的父亲用药治疗。四条中写出三条即可,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出了两种观点,无论赞成哪种观点,都要结合小说内容、主题作答,以小说为依据证明观点。要能自圆其说。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有着对短暂生命的觉悟,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就会疯狂。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这个问题一成不变,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借助于毒品达到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酒和毒品是生活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一些人所选择的方式。他们一方面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以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在一个低级社会中一组人为数甚少,往往由血缘关系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组成。随着文化的发展,一组人的人数也随之增长,它变成了一个政治体、国家或一个教派。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虽然民主制度和专制的国家形式有区别,但把人变成一个模式的程度也委实使人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群人同一的方式。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的威力。有时这种担心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们考虑到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
大多数人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他们尚存的、希望自己有个性的要求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如在毛衣上绣上自己的名字,在玻璃窗口挂上自己的名牌,参加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学生联合会。“来点儿别的”这一广告口号证明了在一个几乎不存在个性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是何等地需要个性!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母亲在他身旁,孩子就不会有孤独感。
B.人类在孩提时代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感觉孤独。
C.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某些人选择酗酒和吸毒克服孤独感,但只有短期效果。
D.集体纵欲的参加者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组人结合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
B.借助于毒品达到恍惚状态,体验到与一群人共命运,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C.人们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只能采取同一群人同一的方式。
D.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是出于摆脱孤独的需要。
B.想通过酗酒和吸毒从根本上克服孤独感是适得其反的。
C.人害怕与别人隔绝,担心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因此努力向他人看齐。
D.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是具有个性的人,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意在要人们忘却政治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忘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B.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个向人讲述大难之后有成功的人,而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有痛苦表情的那张脸。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迪,它告诫我们面对苦难不能有痛苦和哀伤。
C.张承志的《生若直木》,讲的是作者因一位老书法家赠与的一对白檀木镇纸而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文章语言充满生命气息。
D.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
E.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难事、挫折,而这些沟沟坎坎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伤害过后是一遍遍地怨天尤人,还是像那对镇纸一样,不管当初斧劈锛凿,如今去包容这一切,光洁地呈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小题2:“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小题4: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圆形人物”的塑造
刘凤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洛蒂认为:“能达到现实主义要求的不仅只是一种手段或风格,而是有无数的手段或风格。因而现实主义是‘无边的’。”他的论断为现实主义本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当代开放的文化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学思潮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文学创作中,路遥执意要“在前面大师们的伟大实践和我自己已有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表现”,甚至为自己规定了“无榜样意识”的创作原则。由此看出,路遥的突破意识是十分明确的,突出一点就是他着力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对立因素。对立统一原则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则。同样,人也是无数对立两极的合成:包括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等。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所言,人是具有多面性的,这样的人他称为“圆形人物”。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此类人物并不是很多,“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些扁平形象多是一维构成,符合当时流行的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似乎只有二元,排中律的使用使得那段时期的文学里只有两种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中间区域被人为地删除了。于是立体变为平面,复杂化为简单,内在化转为脸谱化,真实被扭曲、剥夺。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更是变本加厉,对人物的简单判断简直达到了极致——完全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进行二元判断。以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甚至是“改革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延续着这种模式的判断。
路遥对于这种现象是颇为不满的,决心“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种有意识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对于他,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既不像梁生宝脚踏实地地为集体事业而贡献全部力量,也不像郭振山一味热衷于营建自己的安乐窝;既不是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之人,也不是不择手段的庸碌宵小之辈;他的追求目标正当且高远,追求方式却又下作而卑鄙;既有保尔的坚韧,又有于连的钻营;他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却从来不打算一辈子务农;他抛弃巧珍的态度是决绝的,但内心却备受道德谴责的煎熬;他鄙视、痛恨利用权势牟取私利,却又坦然仰仗权势、不正之风牟取私利;他的灵魂光明又污秽,内心自卑又自亢。这些十分矛盾的性格汇聚其一身,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人生》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热烈的大讨论。对于习惯于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高加林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他们的惯常思维,我们很难说他是英雄,却又不能说他是坏蛋,在这里采用非好即坏、非肯定即否定的简单化的判断是解析不清这个“圆形人物”的。但是,对于这种打破,读者不但不感到别扭,反而感到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有着“感同身受”的震撼。这不能不说是路遥的巨大成功。
其实,任何一个典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路遥总是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其笔下的高加林、黄亚萍、高大年、高明楼、孙少安、田福堂、孙玉亭、刘丽英等莫不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完全突破了以往好人与坏人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圆形人物”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洛蒂和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看来,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圆形人物”。
B.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真实,反对将人物形象脸谱化、类型化,强调塑造立体人物,凸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C.路遥决心要创造出“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这表明在他看来,“圆形人物”应是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的复杂形象。
D.那种突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汇聚十分矛盾的性格于一身,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圆形人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学思潮的多样性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在“文革”期间,受社会影响,人们习惯于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评价文学人物,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兴文学流派的发展。
C.在路遥的作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也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
D.对于习惯了简单的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圆形人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颠覆了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所塑造的文学人物中缺乏经典的“圆形人物”,而“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
B.社会流行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这是当代文学习惯于塑造“扁平人物”的社会成因。
C.无论世界多么复杂,人们始终用二元判断来界定文学人物的好与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家很难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D.在塑造人物时,只有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突破好坏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才可能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PM2.5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主要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