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一角硬币[美]帕特丽娅·S·莱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一角硬币[美]帕特丽娅·S·莱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角硬币
[美]帕特丽娅·S·莱
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问起这枚硬币的事。
他说:“在大学就读时,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的钱花得只剩下一角硬币了。他享有奖学金,而我靠在棉花地里和食品店里打工挣钱以维持日常生活。我俩都是家中第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双方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格外自豪。每个月他们都会寄来一点伙食费,但那个月我俩都没有收到支票。当时我们手中只剩下一角硬币。
“我们用这唯一的硬币给500英里以外我的家人打了一个受话者付费的电话。母亲接了电话。从她的回话中我可以听出家中有了麻烦。她说父亲因病失业,那个月家里根本没办法给我寄钱。我问我同学的家里是否寄出来钱了。母亲说她跟他的母亲聊过,他家那个月也凑不起钱来寄给他。双方的父母都很难过,看来我们好像只得辍学回家了。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你当时很失望吧?”我问道。
“失望极了,我俩都失望极了。还剩一个月我们就读完这一年的课程了,然后整个夏天都可以打工挣钱。我成绩优异,已获得了下学期的奖学金。”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我们刚挂上电话,只听见‘哗’的一声,一些硬币涌出了付费电话机。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我们商议着拿走钱,花了它,没人会知道所发生的事。但我们立刻意识到这种事做不得。这样做不诚实,你明白吗?”
“我明白。但是,要把钱还回去谈何容易?”
“是的,我们试过。我们给接线员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所发生的事。”他微笑着回忆说,“接线员说那是电话公司的钱,叫我们反钱放回电话机。我们三番五次地把硬币投入电话机,但每次电话机都把钱吐了出来。
“最后,我告诉接线员电话机拒收硬币。她说她也不知怎么办是好,不过她要向上级汇报此事。她回电话时说你们只好留下这笔钱了,电话公司不打算为这区区几美元派一个人大老远地跑到学校去收取。”
他望着我抿着嘴笑了,并有些激动地说:“我们一路笑着回到了宿舍,数了数钱,共有7美元20美分。我们决定用这钱买食品,课后再去找工作。”
“找到工作了吗?”
“找到了。我们在食品店用硬币付款时向经理讲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给我们俩提供了工作机会,第二天就上班。在第一次领工资前,我们的钱足以维持生活。”
“你们都完成大学学业了吗?”
“完成了。我的朋友后来成了一名律师。”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说,“我学完了商务专业,然后创办了这家公司,今天有几百万资产。”
“这枚是原先那些硬币之一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们当时不得不用了那些钱,但是,领了第一笔工资后余下了一角钱,我至今保留着它,为的是不忘自己的身世。每当我历数所遇到的好运时,我都忘不了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这么一枚小小的硬币。”
“你有没有再遇到过那位接线员,或告诉她那笔钱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吗?”
“没有。不过,毕业时我和同学给当地的电话公司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想收回那笔钱。公司的总经理回信向我们表示祝贺,并说他感到公司的钱从未花得这么值得。”
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
“这些年里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不知接线员当时是不是听出了我惴惴不安的心情;也许是她让电话机拒收硬币的;也许……是上帝的旨意。”
“你永远无法找出确切答案,是吗?”
他摇了摇头,触摸着硬币,似乎想从中汲取力量。“找不到答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和那一角硬币。在这些年里,我多次偿还了这笔债。我希望我也帮了其他人,就像一角钱帮了我一样。”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见到那个商人不停地转动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作者以“我”的好奇心为开端而引出商人的回忆,用的是倒叙的方法。
B.“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句,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做铺垫的作用。
C.“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两句话,从正面和侧面描述出了“我们”获得硬币时的高兴劲儿。
D.给“我们”提供打工机会的食品店经理、电话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他们的做法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
E.小说以“一角硬币”为题,讲述了“一角硬币”的不平凡的经历;故事全用对话展开,像是两个老朋友唠家常,娓娓道来,平淡中见奇妙。
小题2: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我”的问话“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引人深思。你认为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答案

小题1:(1)答D给3分,C给2分,B给1分,答A、E不给分。
小题2:①“我”具有线索作用。作者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的。②“我”具有推动叙事、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通过“我”的接连不断的“问”推动小说的叙事逐步展开,推动着情节的发展。③“我”具有揭示主旨的作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通过“我”的问话,引发读者的思考,对小说的主旨具有揭示作用。(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他是一个在大学就读时依靠打工挣钱来维持学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②他是一个诚实的人,虽生活贫困但不贪图不该得的意外之财;③解决了一时贫困的一角钱使他认识到了帮助的重要,知恩图报,生活好转后多次帮助了别人。(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示例一:小说中二人的好运气是有意安排的,是接线员让电话机拒收了硬币。①小说中说的“不知接线员当时是不是听出了我惴惴不安的心情;也许是她让电话机拒收硬币的”,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说明这可能是接线员有意为之。②在“我们给接线员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所发生的事”时,接线员叫我们把钱放回电话机,但每次电话机都把钱吐了出来。这也暗示出是接线员不打算收回这些钱。③公司的总经理回信向我们表示祝贺时,并说他感到公司的钱从未花得这么值得,也说明接线员曾“向上级汇报此事”,电话公司经理是知道这件事的,是有意要帮助他们。
示例二:小说中二人的好运是偶然撞上的。①从小说中看,接线员回电话时说他们“只好留下这笔钱了,电话公司不打算为这区区几美元派一个人大老远地跑到学校去收取”,说明这是一个偶然事件。②生活中往往有出人意料的事,电话机偶然出了毛病,而这正好让需要钱的两个穷学生偶然遇上,也是可能发生的事。③小说的作者是要通过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来表达一种思想:一件偶然的事可能会成全人,好事成全了你,你也应该回报社会。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说“用的是倒叙的方法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只是故事情节的一个引子,不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部分。E说“讲述了‘一角硬币’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当,小说讲述的是“我们”在生活困难时期的一个与“一角硬币”有关的故事,是“我们”的经历;说叙述“平淡”,这样评价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也不合适。B说这句话有“为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做铺垫的作用”,有些牵强。“希望能找到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指两个学生的父母一方,也指两个学生本身,而“办法”并非是暗指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这一办法。
小题2:小说中的“我”的作用,一般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线索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对小说来讲,基本上都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等方面来考虑。这类题的解答,一方面要联系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文本。
小题3:先从小说中找出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的有关语言、动作等情节,并通过此来概括其性格特点。但要注意的是,题目是问小说中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光答出其性格特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答出其身份或气质等,如他是一个在大学就读时依靠打工挣钱来维持学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一个诚实的人。
小题4:本题是要探究“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这句话中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对此要结合小说明确“这样的好运气”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根据小说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角度可以是相关的情节,或是不同的人物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 青 之 缘
胡盛梅
不久前,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学会为到访的中国博物馆专家们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偶然结识了柯珠恩女士。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相互介绍后,柯珠恩告诉我: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正举行一场中国现代美术展,并递给我展览的目录。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而真正让我对柯珠恩产生兴趣的是,这些参展的30多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全部来自柯珠恩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的私人收藏。最近,他们夫妇将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全部赠送给柯珠恩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正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这一善举而举办的。
交谈中我得知,柯珠恩是一位美术史学家兼摄影师。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却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那时候,虽然美中两国还互不往来,但美国一些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柯珠恩。同时,她也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甚至梦想到中国去亲眼看看那里的艺术景象。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不久,柯珠恩有幸随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丈夫科恩到访中国,有机会在中国欣赏到了中国的现代艺术。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柯珠恩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在中国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忙于讲学,她则忙于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她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她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很多画家尽管绘画技艺精湛无比,但待人谦和,对待她这位中国绘画的热爱者是那样热情和宽厚。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柯珠恩想把中国的现代绘画和画家们介绍到美国。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绘画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她却坚信这些艺术作品会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欣赏。1982年,在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她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让中国画家有机会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绘画的美妙,让美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除了多次在美国组织举办中国绘画展,柯珠恩还于1985年参与筹划了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北京展出一组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让北京人了解纽约的市民及市容,藉此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
柯珠恩崇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是也赞赏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做的创新,包括绘画的媒介、技巧和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她还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编辑成书在美国发表。1987年,她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一书,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她常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峰、栩栩如生的花鸟、盈盈袅娜的美女、温文儒雅的学者……渐渐地,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了她摄影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最近,她的一组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她说,古往今来,荷花始终是中国绘画大师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一幅幅水墨画所描绘出的荷花的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荷之眼”这组作品的选题也源于此。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更为这位高大的艺术大师柯珠恩女士的善举所感动。
B.柯珠恩女士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她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
C.柯珠恩谦虚好学,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D.中国的绘画艺术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的山水民情成了她的创作源泉。
E.柯珠恩在增进美中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6分)
小题3: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4:“艺术没有国界”,就此说法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吴汉东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和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与管理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并提供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并提供市场规范机制。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 最早对新技术、新领域的发明与引进作出类似专利制度的规定。1709年,英国《安娜法令》首 次授予作者、出版商专有复制权利,激励人们对创作和兴办出版业进行投资。这些早期的知识 产权法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其知识产权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促进知识经济发 展、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贸易直接挂钓的政策。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我国要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的目标,必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版 权为制度支撑的文化产业涉及软件、电影、音像、广告、传媒、图书出版等行业。据88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机构的统计,2008年,全世界拥有6 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3%,其中近 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国,拥有全球47. 5% 的有效专利。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更好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以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意产业群。有资料表明,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富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等,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来形成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当前,应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振兴电影和音像产业,促进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 支撑,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既是文化与科技产品引进的基本前提,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重要环境要素。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 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市场主体将人力与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对知识产权数量的拥有和对其运用和管理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B.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井为之提供激励机制和市场规 范机制。
C.英国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垄断法规》和《安娜法令》这些早期的知识产权法 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D.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酉,拥有全球47.5%的有效专利。据统计, 2008年,全世界拥有6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 3%,其中近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
B.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要做的工作之一。
C.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 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这也是实施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D.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是吸引外商的重要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B.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这样才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
C.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电影和音像产业,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等产业,是我 国目前构建创意产业群的重点对象。
D.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就能达到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共4小题)
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美味,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处,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地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选自2013年第5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作者起初不喜欢沙蓬是因为这种草常常与庄稼争夺肥料,需要农人费力清除,而且它浑身长刺,锋芒毕露,让人无法接近。
B.沙蓬在“我”童年的生活中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记忆,奶奶当时用它给“我”做的菜饽饽,就是那个年代里最能给“我”安慰的美味。
C.作者把从乡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比作沙蓬,因为他们都是被忽视、被践踏、被侮辱的对象,他们都无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
D.文章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写沙蓬也是写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作者通过对沙蓬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E.文章在写沙蓬和城市的弱势群体时,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以“我”的视角看待他们,这样写更真实可信,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题2:第④段画线语句描写了铁路边的沙蓬。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4分)
小题3:文章标题“离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小题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