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了。曹操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要报赤壁之仇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了。曹操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要报赤壁之仇。两军相持多日,曹操无功而返。见曹操兵退,孙权又想再取荆州。他的谋士出了一个计策,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 C.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 D.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心生水淹七军之计。就在这天夜里,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被生擒。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的对象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不能以题代读。 |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接应。曹军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 B.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 C.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马超引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 D.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占领了西川。 |
|
简答题。(5分)(两题选做其中一题) (1)“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5分) 答: (2)《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陪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5分) 答: |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着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 小题2: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无”“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贡悲歌。 |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
|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 D.由于中央***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小题2: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3: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6分) 答: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聂赫留朵夫没有立刻向科尔金小姐求婚,除了对婚姻的迟疑不决和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之外,还有他想到了当年诱奸并抛弃了卡秋莎,这使他羞愧。 | B.当玛丝洛娃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和她结婚时,她拒绝了,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今生拿我来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走,你给我走!” | C.“这是您的一片好心,不过在这方面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错。这种事儿大家都有,冷静些,这一切会渐渐淡漠,忘记,照样过日子。……” 当聂赫留朵夫对阿格拉菲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弥补玛丝洛娃时,阿格拉菲说了上面的话。 | D.“我至今还没有把库兹明斯科耶的土地分给农民,万一我死了,就由你那几个孩子继承好了。”聂赫留朵夫告诉姐姐,她的孩子会继承他的全部财产。但娜塔莉亚非常生气,不许他再说这样的话。 | E.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的请求与玛丝洛娃结婚的那番话,使聂赫留朵夫解脱了他自愿承担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在他意志脆弱的时刻,总是使他感到沉重而古怪的。可是现在,他的心情非但有点不愉快,甚至痛苦。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