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丁国强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丁国强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丁国强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
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人交往颇多,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并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人学识浅薄固然是主要原因,然数十年来历经忧患,国破家亡,阅历之多也一言难尽……”历经沧桑方觉历史深厚复杂,博览群书才知下结论之难。唐德刚因此没有把气力花在庞大体系的建构上,而是从随笔杂记入手,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融入生活世界之中。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见证历史,而是作为思考者来体味历史。所以,唐德刚的史学文字是极其生动的,仿佛在讲述一段活生生的日子。在唐先生看来,历史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衡山,而非单调一致的富士山,因此不应当用死气沉沉的态度和文字来应付。
历史其实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因为伟大人物总是面对着常人所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他们没有退缩,宁愿站在历史的风口,风化成一尊精神雕像。在唐德刚的文字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他对这些精神雕像的无限敬意。他感慨:“一个对真理有彻底认识和信仰的人,如孙中山、胡适之,他们和我们之别,便是我们普通人容易泄气,他们则不顾一切困难而坚持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德刚先生所总结的诸多历史经验同人生哲学无异。历史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的人生态度。一个不敢直面人生的人,是难以触及历史真谛的。
唐德刚的文字是十分老道的,看似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却是饱读诗书和阅尽世态之后的彻悟。历史是人学,历史的逻辑首先应当是生活的逻辑,是人生的逻辑。我们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的时候,无法忽略他的人格品质。唐德刚称张学良是政治家、军事家、花花公子三位一体,在情场、战场之外,有着政治家的节操、风范和爱国者的热血。正是有情种的精神底子,才具有敢做烈士之勇气。唐德刚认为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抗日,使其避免了“身败名裂”。这一历史之偶然,改变了人类历史运行的轨道。看来,在历史的歉抑与放纵里面,确实有一种机缘存在。这种耐人寻味的东西在文本化的历史中是难以找到的,依赖于历史学家的体会和感悟。
唐德刚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十分感兴趣。建国后,全国和各省市政协所编辑的“文史资料”,令唐德刚“震惊”。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是朴素、零碎却又真实、珍稀的。回忆录的作者包括被俘的、靠拢的、起义的、志愿留下的、回归的、为人民立过功的、想跑而没有跑掉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笔下的历史该是何等的千姿百态、有滋有味!唐德刚之所以对口述史学情有独钟,除历史资源丰富的原因之外,恐怕也与唐先生注重从最原始的材料中获取把握历史的智慧相关。曹植曾经有言:“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与杨德祖书》)民间史学在夹缝和空隙中偷得难得的表达的空间,给令人窒息压抑的所谓“正史”开了一方天窗。唐德刚并没有将民间史学美化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他指出,在野史家那里同样有以恩怨执笔的复杂心理存在,未免会像阿Q那样“作弄好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他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人交往颇多,这为他研究历史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B.从事历史研究,唐德刚的写作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对历史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
C.唐德刚认为历史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衡山,是难以窥探到其真目的。
D.唐德刚只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感兴趣,这些材料所传递的信息是朴素、零碎而又真实、珍稀的。
E.唐德刚曾指出“在野史家那里同样有以恩怨执笔的复杂心理存在,未免会像阿Q那样”作弄好人,这说明野史家也会写出有个人感情倾向的历史来。
小题2:文章第四段引用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小题3:依据全文,简要概括唐德刚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哪些特点。(6分)
答: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联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内容以及一些“戏说”历史类电视剧,就历史学家怎样才能写好历史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要点清楚。(8分)
答: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引用张学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讨论历史人物的时候,应重视其人格品质,全面地、立体地看待历史人物;(3分)引用西安事变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历史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一种机缘存在,需要深入体会和感悟。(3分)
小题3:①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②从随笔杂记入手,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融入生活世界中。③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见证历史,而是作为思考者来体味历史。④以直面人生的态度触及历史的真谛。⑤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融入写作中。⑥注重从最原始的材料中获取并把握历史的智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4: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分)认真研究,深入体会,遵循历史的、生活的和人生的逻辑,大胆地直面人生;(2分)尽量避免主观感情的干扰,还历史以真实面目;(2分)应体现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2分)(要点不必拘泥于此,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项“历史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意思是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说难以窥探到其真面目。D项“只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感兴趣”的说法曲解了文意,原文只说他对此十分感兴趣。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再将选项同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一对照,找出其中的异同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该题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引用本身的作用,另一个是张学良在这里起到的作用。
点评: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而插入历史人物则要就事论事,看具体情况而具体回答。
小题3:试题分析: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 唐德刚因此没有把气力花在庞大体系的建构上,而是从随笔杂记入手,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融入生活世界之中;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见证历史,而是作为思考者来体味历史。
点评:关于唐德刚的历史研究的特点,就在文章第二段找就行了,将层次划分出来,在加以筛选整合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举一反三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小题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小题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
小题2:下面的文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2)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小题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小题1:《巴黎圣母院》一书写道:卡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爱斯梅拉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弗罗洛怎样处置她?请简述这一情节。
小题2:《复活》一书中玛丝洛娃是怎么被错判的?请简述其经过。
选第(     )题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
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交代,那么,他们将会被判最短的监禁。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小题2: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小题3:请概括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⑴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⑵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⑶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⑷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⑸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⑹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⑺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⑻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⑼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⑽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⑿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⒀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摘自2005年第6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第⑴段写听曲引起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⑷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思乡曲》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
C.第⑾段写到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这个世界很美!”,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D.作者第在⑿段写道:“是的,这个世界很美。”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但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可以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E.首尾两段的语言简约精炼,在内容上,尾段中的《思乡曲》让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得以深化、升华,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谨严完整,浑然一体。
小题2:第⑵段中,作者说:“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马思聪的《思乡曲》如此吸引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