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美张全民⑴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⑵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这个世界很美张全民⑴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⑵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⑴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⑵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⑶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⑷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⑸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⑹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⑺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⑻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⑼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⑽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⑿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⒀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摘自2005年第6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第⑴段写听曲引起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⑷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思乡曲》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
C.第⑾段写到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这个世界很美!”,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D.作者第在⑿段写道:“是的,这个世界很美。”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但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可以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E.首尾两段的语言简约精炼,在内容上,尾段中的《思乡曲》让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得以深化、升华,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谨严完整,浑然一体。
小题2:第⑵段中,作者说:“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马思聪的《思乡曲》如此吸引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4分)(1)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一中无限美丽的思乡之情;(2分)
(2)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之情。(2分)
小题3:(6分)
示例一:一幅以失学女童(苏明娟)的大眼睛为主题,名为“我要上学”的摄影图片曾让我泪留满面。女孩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那渴望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忘怀,它让我明白学校对一个穷苦人家孩子来说意味着梦想。这张照片也最终改变了这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6分)
示例二: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曾让我留下了热泪,它以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犹太人在纳粹的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人性光辉。这部电影安慰着逝去的灵魂,传递给了不曾经历深重苦难的人。它让我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也让我明白: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6分)
(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C项,并非“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历尽劫难依然坚守当初那份热爱并由衷地感恩世界;D项,错在“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从文章来看,应是“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点评:要想做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的范围,然后检索相关信息区域,按照高考试题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在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和整合。这种题型一般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考查,如ACD项考查内容方面,BE考查形式方面。
小题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说,这一句话很显然是开启下文,因此应该从下文去搜索答案。第三段“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第七段“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这两段话是抒情散文式语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概括。
点评:此题关键是把握第二段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作用判断答题区间,然后再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只要写出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并写明被打动的理由即可,注意语言表达一定要流畅。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但是本题要求学生要跳出本题的局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欣赏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因此告诉学生要想把语文学好,必须要关注生活。本题值得肯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18分)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就是***去医院生你,我找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抽出一个皱巴巴信封,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58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福安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都病成这样了,也不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办法弄到了医院不花钱的信封。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
父亲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
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当年他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去问父亲,他说,那五块钱啊,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就在准备好还钱的时候他调到北京去了……父亲振振有辞,但据万宝山所知,自从那“著名”的五块钱之后,父亲终生没再向别人借过钱。
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只有万宝山留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相隔两条马路。退休以后父亲时间更多了,他曾经要求万宝山把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放在他们身边照顾,被万宝山的爱人坚决拒绝。
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他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假若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要还的钱数,那他决不贸然行事。秋天了,学校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他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他们今天这生活的气派,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
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忽地,他的腿像被施了法术似的不能动弹,几个风筝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该不是父亲的魂灵正俯视着他吧?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他发现,当他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选自《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父亲生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写万宝山决定还债,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                                             
小题3:请统观全文对父亲的叙写,分析父亲形象。(4分)
答:                                               
小题4:本文写了一个还债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文学的新阶级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
陈晓明
2011年夏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落下帷幕,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五部长篇小说摘得桂冠。
本届茅盾文学奖固然有各种经验可以总结,但我以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评委们能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的角度出发来评判作家的成就和作品的文学价值,这就把茅盾文学奖推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也就是为中国文学立标杆,为往圣传精神,为未来寻道路。我个人以为,这次评选出的五部作品,基本可以担此重任。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思想性不够深厚而困扰,但我们要什么样的思想性,却并不清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的思想性依赖时代精神,90年代才开始以个体为本位展开思想性探究,直至21世纪,中国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和生命体验的感悟,这才开始有个人的坚实性和深刻性。如莫言的《蛙》对生命存在的透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对农民的自我醒觉意识的描述,张炜的《你在高原》对50年代人的注视与历史反思,都给人强烈的触动。
自白话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就深受西方的影响,历经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在80年代则转向借鉴欧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但90年代以来,中国长篇小说在思想上和表现方法方面,也到传统文学中寻求资源。获奖作家们在这方面做得颇为突出。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再那么鲜明地看到西方文学的直接痕迹,西方与中国传统,都转化为个人更为内在的文学经验,更为自然地融会于小说叙事中。
80年代的长篇小说,因为时代反思性背景的同一化,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化,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其实是颇为整齐接近的。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不只是为思想的非同一性建立起开放的语境,同时为表现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仅就这五部获奖作品来看,张炜的主观化的昂扬叙述与毕飞宇的客观化的冷峻叙述相去甚远;而同是诡异莫测的叙述,《蛙》的多文本策略与《一句顶一万句》的分岔延异式的叙述大异其趣,但都让人感受到独辟蹊径的高妙。就是毕飞宇在冷峻中透出的光亮与刘醒龙在苍凉中显现的温馨也是各具韵味。
当然,这五部以及当今汉语长篇小说,无疑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足,例如,长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叙述的推动机制问题,如何在更为复杂的思想层面反映现实和反思历史,如何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等等,依然要面对严峻的挑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届茅奖评奖也为这些不足提供了集中呈现的平台。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2:作者认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4分)
                             
小题3: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看,当今汉语长篇小说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作答。(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共10分)
生 存 智 慧      张 平
自然界中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的舞蹈,夜以继日直到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小题1:文中“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的自然界的故事有哪几个?请简述。(3分)
小题2:文中第5段“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它引出了下文哪些议论?(3分)
小题3:在文中所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诈,应该有负罪感,应该反躬自省”,这是针对上文的哪些内容而言的?这样写有何作用和好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包括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等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有权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里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里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早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里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里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里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度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这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里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作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惦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里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择《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小题1: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丁肇中: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打弹子球,我也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宠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事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里吃过饭。
主持人: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
小题1: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综观这篇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6分)
小题3:丁肇中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不参与。”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