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 “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可以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小题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小题1:①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②粗俗;③自尊、知耻。
小题1:①为引入正文做铺垫;②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③渲染环境氛围。
小题1: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①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反衬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出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小题1: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小题1: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纵览2011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首当其冲的便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一时间,各朝代的“后宫”大集结。据悉,仅“楚汉之争”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戏说”、“秘史”来做“挡箭牌”;而今又时兴“穿越”,古装戏的“天马行空”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开始“拍板砖”、“吐口水”,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地热播的《甄嬛传》,却在一片乱象的古装戏市场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甄嬛传》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原因诸多。除了郑晓龙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外,更重要的是该剧经过“接地气”的处理,把朝代坐实了不说,更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都做了符合历史的编排,不仅如此,该剧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文化品位追求的渗透,将清朝雍正年间,或者可以说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残害下,人性、人情的极度扭曲,一改宫廷戏美化宫廷,把皇帝、妃子写成偶像的做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宫廷的阴暗,颇具“正剧”范儿,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正如郑晓龙所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那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嬛传》的成功再次证明,古装题材仍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仍然能够尽情讴歌“真、善、美”,在传达主流价值观上,它与任何题材类型没有区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嬛传》的热播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也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必须遵循的,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仍然是包括所有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和灵魂。
(选自2011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对《甄嬛传》“成为上乘之作”的根本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真实,拒绝臆造,不仅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C.具有历史“正剧”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小题2: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2011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B.“戏说、秘史”成了古装戏差池的“挡箭牌”,而“穿越”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D.“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小题3: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请作简要回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 质 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 (18分)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
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
小题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2: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这句话:“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4分)
小题4: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散文•散步•吴冠中
阎 纲
“女儿惜别,一把心酸泪,载不动,许多愁,散文找我,我写散文。《我吻女儿的前额》催人泪下后,我偶有所悟:动人心者莫过于散文。”
“散文,叹命途之乖舛,悲人生之易逝,赞美亲情、人性。忧愤与深广、执著与洒脱、叙事与抒情,声光火电与十样杂耍,相互渗透又相得益彰,我于此道,还不入门。怎样才能把散文写得滋润、水灵?心头有火,笔头枯瘦,急也没用。”
与吴冠中几番简短的交谈,对我这个一辈子学文学而对文学不甚了了的人刺激很大。吴冠中,享誉海内外,以“形式美”“抽象美”独步文坛,却作惊人语曰:“笔墨等于零!”也就是说,笔墨是奴才,为我所用,笔墨离开了内涵成了零价值。吴老又坦陈己见说:我本想学文学,文学比绘画更伟大,但是想学文学没学成,便选了美术。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醍醐灌顶!他的高见却得罪了美术界的一些专家,他们批吴老时,用词相当刻薄。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古园。我多次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有时在3元钱优惠老人的理发店和他擦肩而过。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特别富有,却不知道这个小老头已上拍作品达1971件(次),总成交金额竟高达15.4亿元。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是个倔老头,一枚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价值几百、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
看,吴老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当退休多年的老职工。我遇上他,总能说上几句话,他也总和小孙孙搭讪几句。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我有意不跟他多谈,只在短暂并肩同步的时候,用最简练的话语请教他最文学的问题。
几次晤谈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略举大端,就是借文字表现感情的内涵。吴老说:“我自己一辈子笔墨丹青,却没有把画画好。步入老年之后,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没有声音,情节出不来,感情也难表现出来。我至今捐赠了160多件作品,又亲手烧毁了二百多幅,我付出了心血,但我不满意,恐为后人所责骂,真可谓丹青负我,太狂妄了吧?但却是实情。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不该学丹青,该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文学的力量甚于绘画。不要总是讨论艺术美不美、像不像,应该多想想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是我的基本手法。诗,比绘画更深刻、更有蕴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吴冠中说,我坚信,离世之后,我的散文读者要超过我绘画的赏者。一位愧怍“我负丹青”的画家,在文学面前却敢言“丹青负我”,散文啊,何等神圣!同吴老散步谈散文,应了诗人牛汉的一句话:写散文是“诗在散步”。
小题1:请分条概括吴冠中关于散文创作的主要观点。(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句的含意。(4分)
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
小题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本文所展现的吴冠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中选取一点谈谈对你有何启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按要求完成小题。(6分)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小题1: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夏日之雨“来势之快”“雨脚之猛”?(3分)
小题2:第一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选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做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