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赖宁雕像的回归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如果没有社会舆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赖宁雕像的回归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如果没有社会舆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赖宁雕像的回归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介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恐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
今年5月,和东仓巷居民朝夕相处20年的赖宁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8月上旬,热心的居民开始自发地四处寻找雕像下落,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寻找队伍。后来得知,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因为雕像所在的干休所要进行整修,本打算将雕像摆进学校或公园,但均遭到拒绝,只好将其放至一个偏僻的山村。如今,对这样的安置当然可以说是“暂时寄放”,但若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许雕像永远“暂时寄放”于偏僻的山村也未可知。
赖宁,曾经是许多“70后”、“80后”的学习榜样。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同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小学校园,赖宁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社会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少年英雄”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再被提倡,赖宁的照片被从校园的墙上摘下,其英雄事迹也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未成年人类似赖宁救火的英雄举动,已被法律禁止。
这些都被很多人理解为赖宁只是一个过去时代的精神符号,赖宁精神已经过时。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不管赖宁的精神是否应该提倡,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赖宁雕塑的被“冷落”,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过分追逐物质和功利的结果。
现在,虽然赖宁雕像回归了,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赖宁雕像、赖宁画像到底有没有永久性的价值?回答是肯定的。对于众多“70后”、“80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珍贵的记忆也许永远无法抹去。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齐玲玲告诉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后”,她也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清醒的一击”。
许多公园和学校拒绝接受赖宁雕像,他们事后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事实上,他们都是根据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看待这件事,这种思想行为,只是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表现而已。时至今日,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做无谓的牺牲,成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赖宁之所以成为英雄的价值基础发生了改变,但是如何看待赖宁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年3月,西安儿童公园面临改造,赖宁雕塑是否保留一度引起争议。原因是“这个英雄少年是因为救火而牺牲,如今提倡保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幸运的是,在众多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雕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在一片树木掩映中,这个1974年出生的少年,还是他14岁牺牲时的样子,挥着树枝奋力扑火,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向前的力。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从“赖宁”身边走过,或蹦或跳,或停下观看,或视若无物地走开。而赖宁仍然站在那里,默默地做着扑火的动作,奋力向前。 
2011年8月《华商报》,有删节 
小题1:请说明题目中“回归”与第一段中“失踪”的含义。(4分)
小题2:第二段写居民们自发寻找雕像,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赖宁雕像回归了,但作者为什么说“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为新闻时评,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回归”指赖宁的雕像重新放回原地,他的精神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失踪”指有关单位偷偷移走雕像,事先和事后都没有告知公民。
小题1:说明群众依然没有忘记赖宁;群众对有关部门移走雕像的行为表示不满。
小题1:如何处理赖宁雕像、画像的问题,目前依然有分歧;如何对待赖宁自我牺牲精神的问题应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去评价,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对此的思考不会停止。
小题1:第一问:表现了作者对赖宁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以及因当前社会漠视赖宁精神而产生的伤感与困惑。
第二问:这样写合适。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感染读者,唤起人们去纪念英雄;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对读者起到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鼓励保护集体、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二问也可答:不合适。新闻媒体应当给公众对赖宁精神的价值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应给予太多的引导。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评分标准:每点2分。
小题1:评分标准:每点2分。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每点1分;第二问观点1分,理由3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8分)
逃离
郭静娟
①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其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②有一天,我终于因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③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④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
⑤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⑥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⑦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⑧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⑨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中,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竞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⑩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11)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12)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1)“逃离”是指:                              
(2)“沉醉”是指:                              
小题2:作者认为王维能逃离尘世,而我们却“无处可逃”的原因各是什么?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认为从校园中逃离,从不满意中逃离,最终却逃离不了生活的掌心,因为我们早已成为生活的一分子,本来就无处逃离。
B.“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是对上文“我们”逃离之举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对“逃离"和“归来”的理性的思考。
C.“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的意思是说,当你有一颗务实和豁达的心时,你会发现原来四处奔波寻找的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D.本文内容上以“树”为线索,借物喻人,以揭示生活的哲理;写作上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构思精致,善用比喻和拟人。
E.“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的意思是说,生活中有精彩,但苦痛也是无法逃避的。
小题4:在本文作者由树而得到的人生感悟之外,你还能由树的形象或特点感悟出哪些人生哲理呢?请自选一条加以简要说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请简述巴金《家》中“觉民抗婚”的故事情节。(不超过100个字)(6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四九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其次,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过去我不爱读《论语》,现在却卖劲儿读《论语》,而且是当做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来读。
我先讲不爱读《论语》是怎么回事。
这本书,我中学就读,但不爱读。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这是第一。
第二,予生也晚。我是生于旧社会,长于红旗下,崔健唱的,“红旗下的蛋”。我不爱读《论语》,不是因为我只见过批孔,没见过尊孔。近百年来,尊孔批孔,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经常翻烙饼。它与中国备受欺凌的挫折感和郁积心底的强国梦,有着不解之缘,跟意识形态有关,还有民族心理推波助澜,忽而自大,忽而自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拿孔子说事儿。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
我总觉得,不问世道好坏,上来就说好人多,既无标准,也无统计,这种说法,极不可靠;好人活着做好事,做了好人好事,注定有好报,也是陈词滥调。事情哪有这么巧?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
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
( 注:本文有删节,作者李零为北京大学教授。)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作者认为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狗,为什么?(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道德重要,还是秩序重要?你的观点是什么?谈谈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一个馒头
黄 斌
亲爱的朋友,如果我对您说,仅仅因为一个馒头,许多年来我一直不敢正视我母亲的那双眼睛,忍受着自己良心日复一日的深深自责,您也许一定不会相信。那么,就让我来告诉您这个关于一个馒头的真实故事吧。
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多寄钱回家,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子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自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就这样在窗口待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面对老师严肃的追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儿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山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其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狎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觉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至今我也不清楚,当年被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唯有用自己的余生来忏悔当年因年少虚荣对母亲的亵渎,而我之所以鼓起勇气提笔写下这篇文字,是希望这样的伤害能够少些、再少些,最好再也不要出现。
小题1:概括本文主要情节。(4分)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母亲的形象。(6分)
小题3:简析文章标题“一个馒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
小题4:通观全文,结合文中“我”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感悟。(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
王宏甲
①中国“政”字,从“正”从“文”,讲的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当今学者们强调的“法治”,也是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的。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被用来徇私枉法。
②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在朱熹心中,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③古希腊时期有人赞扬苏格拉底为智者,苏格拉底却纠正说:我不是智者,我是爱智者。我以为苏格拉底并不是自谦,他也是要告诉人们,爱智比智者重要。这爱智和爱学习,才是根本,是源头,是活水。有这源头活水,才有学识的枝繁叶茂,才可能有事业的发达和人生的自我完善。
④中国文化从孔子到朱熹,有过重要的传承。宋人熊禾撰《考亭书院记》说:“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开篇就道出了朱熹与孔子的关系。朱熹一生注释撰写的著作多达几十部,其中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编在一起并加注释。为什么要“注释”?凝聚着孔孟智识的古文字,到朱熹的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要读懂春秋文字有困难了,更何况要理解孔孟思想殊不容易。朱熹不仅为“四书集注”,还需要倡学,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传播。朱熹后半生学问最成熟的时期,定居福建建阳创办考亭书院并倡学。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倡学,影响是非常大的。受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建阳人蔡元定,竟使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贤儒,史称“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后句讲的是蔡氏子孙在五经中注释了三部经典。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刻印成书,成为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请想一想,这地方当时有怎样的文化氛围?
⑤朱熹倡学,建阳曾“书院林立,讲帷相望”,来此读书的非止建阳子弟,而是“四方学子负笈来学”。朱熹及其弟子注释的古代文献就成为教本,这促进了建阳境内麻沙、书坊两镇雕版刻书业的繁荣。其中书坊一镇,雕坊比屋连檐,人口会集约三万,私家出版业前店后厂,蔚为壮观。中国印刷术起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把前此千秋竹简上的中华文化刻印到书本的重要时期。建阳成为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四方书商贩者“往来如织”,建阳因之享有天下“图书之府”的盛名,这对于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影响,算得清吗!
⑥今天常听人说,喜读文学、文史作品,或者也动笔写写散文诗歌,是一种“业余爱好”。朱熹也写小诗,那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吗?他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活生生讲的就是读书学习乃人生素质之“源头活水”。对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质,更不应是其“业余爱好”,而是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摘编自《领导文萃》杂志)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政”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政治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即使是“法治”,仍然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
B.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和苏格拉底“我不是智者,我是爱智者”的名言,都集中体现了源头活水对事业和人生的重要性。
C.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刻印成书,成为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这与朱熹倡导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
D.对于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质,不仅仅要成为其“业余爱好”,还要成为其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小题2:通读全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作者的观点。(3分)
小题3: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