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伊宏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伊宏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伊宏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莫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而辉坦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受帝国的残幕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O 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O 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 布莱克(一七五七― 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O 八年― 一九一O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味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基”,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质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年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选自《人民日报》(国内版))
小题1:下面各项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纪伯伦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获得极大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广博地学习、吸收本民族和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
B.纪伯伦文学成就很高,他所涉及的文学体裁有小说、散文诗、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C.纪伯伦热爱祖国和全人类,他作品的主旋律是爱与美,所以他不写愚昧和陈腐,不写暴虐和虚伪。
D.纪伯伦的绘画也是卓有成就,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都卖给了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
E .美国人将纪伯伦称誉“象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是因为纪伯伦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东方意识,且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读者。
小题2:传主纪伯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4 分)
小题3:纪伯伦生活经历对他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有着怎样的影响?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 分)
答案

小题1:(5分)CD
小题1:(4分)参考答案:传主纪伯伦特点:①纪伯伦的生命之旅 短暂且饱经苦难。②纪伯伦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③纪伯伦在文学与绘画上都有卓越成就。④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答案有四个要点,一点1分。)
小题1:(3分)参考答案:①故乡的奇 兀群山 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②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使他对下层人民清贫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锻炼了他坚强面对人生苦难的意志与能力 ,使他总是能用“血”写出人民的心声。③跟从名师学习,使他能使用艺术进行卓越的表达。这些经历都使纪伯伦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成为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3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C项“不写愚昧和陈腐,不写暴虐和虚伪” 有误,文中是说“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 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D项“其中的大部分都卖给了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有误,因为文 中说“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伏羲文化略论                                 贾书君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八卦,开启了中 华
民族的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   礼运
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 龙 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 维 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 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另一方面是表现在民族因缘的凝聚上。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 无 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 主 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 不殖也”,而各个部族间相互通婚混血,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太昊伏羲氏还赋予我 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转•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 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 , 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昊伏羲是 人 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 体
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 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 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确认伏羲的始祖 地 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 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 团结、祖国统一。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 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 需 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 年 1 月 1 日,有改动)
小题1:本文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项是
A.伏羲八卦中蕴含了“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
B.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C.太昊伏羲氏糅合许多不同的图腾,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D.《伏羲考》中龙图腾的形成论证——中国人有了“龙的传人”的共同名字。
小题2:下列关于“伏羲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奠定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B.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C.伏羲文化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
D.伏羲文化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源流发展过程,是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有记载的典籍来看,中国历代学者对于伏羲文化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 推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B.据历代典籍记载,伏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 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
C.伏羲与伏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初创时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 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D.目前 , 我国的学术界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在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弘扬民族文 化方面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 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 吃 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 常 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      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      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      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      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      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      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 已
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
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 贤一郎不睬。
父      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      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 ! 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
父      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 手
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 也
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
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 地
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 折
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 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 现
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      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 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 权
利!
[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      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 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 把 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 阿
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 断
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 也 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      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
父      亲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 不 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
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      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 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小题1:贤一郎说:“我们根本没有父亲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4 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舞台说明中“色厉内荏地”的作用。(4 分)
小题3: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小题4:结尾部分贤一郎的转变是否显得突然?请结合剧情进行探究。(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的内心会焦灼痛苦, 特 别是文化人。鲁迅小说《风波》有个细节,某人进城被剪了辫子,回去后家里陷入大的 恐 慌:没有辫子怎么活啊?我非常钦佩鲁迅捕捉历史细节的能力,辛亥革命最形象化的“ 影 响”都在这个辫子上了。
⑤陕西文坛尽管是“群雄逐鹿”,但近些年很少有人拿出像《白鹿原》这样厚重斑斓 、 在海内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陈忠实深有感触地说:“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 一碗水。要当一个好作家,就得走进生活,这是写作的法典。一些新锐作家把写作当成 游 戏,一年出几本书,而且很畅销,这是快餐书,吃过即忘。而真正作家的书应该经得起 人 们细嚼慢咽,经得起长时间的感受回味。”
⑥回忆起自己 12 年前写《白鹿原》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我躲在乡下一间小屋 中 整整四年,没有干扰,没有城里的是是非非,当地农民都很淳朴,从不问你在写什么, 这 就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写作环境了。”陈忠实笑说:“当了作家反而彻底回到了农村,很多 人 都以为我失踪了,后来打听到我在写长篇,就议论猜测在写什么。我捂得严严地不说。 在 我的感觉里,写作就好比蒸馍,馍不熟时不能揭锅。”
⑦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的许多艺人,作品还没有完成甚至根本没有动笔,就大张旗鼓 地 造势宣传。读者和观众翘首以待了许久,看见的往往是一个夹生的馒头。
⑧据说写《白鹿原》时,为晚上能休息好,陈先生想出的法子——沽二两酒。有一 口 没一口地喝,渐渐有了酒瘾。两年前,他来武汉的那次聚餐中,与十来人,交杯碰盏。 末
了,还能泼墨弄诗,此海量,非比一般。可惜没见他喊一段铿锵秦腔,那该是怎样的一 种 雄浑、高亢!
⑨毕竟有十多年没长篇问世了,读者不免要关心这件事。陈先生说不是他不再热爱 写
作:“写作就是世界上最令人愉悦和有幸福感的事情!就像肚子里有蛋的母鸡,你就算把它 放到草窠里它也能下蛋;当然,如果这母鸡肚子里根本就没蛋,你把它放在皇帝的牙床 上
也没有用。”“我会用心去写,写到我变成植物人,如果是那样,只要有思维,我还会写。”
⑩面对这样的作家,等待一辈子,你难道会不愿意 ?
(节选自《优秀人物散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第③段举了陶渊明的例子的用意何在 ? 请简要回答。(4 分)
小题2:请解释第⑤段中“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一碗水”这句话的含义。(4 分)
小题3:文中第⑦段写“时下的许多艺人”的表现,有何作用 ? 请简要分析。(4 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陈忠实的写作,你是否愿意等待一辈子?请 简述理由。(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9分)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保健学、劳动组织等问题都同它相关。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5时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这样,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非同步的出现导致肌体故障。于是就会得高血压、溃疡等病。同样,人有了病,体内就会产生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相关。当然它还同社会活动有关。如果您应当早晨6时上班,生物钟就会适应这一需要。有不少人想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应当说,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人体会因此产生不平衡现象。溃疡、心血管病、感冒和呼吸器官的疾病都会因此加重。生物钟医学有助于这三问题的解决。原来体内有一种会在夜间产生的激素。这就是睡眠激素,也称褪黑素。日间褪黑素的生成减少。这一激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变化时,光线会变,褪黑素产生的节律和数量也会变,肌体的节律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肌体不能随着变,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小题1: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B.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C.人的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D.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生物节律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B.根据人体的肌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
C.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进行治疗。
D.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有疗效。
小题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与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是同昼夜变化有关,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关
B.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人体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有的疾病会加重,是因为褪黑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没有起到作用。
C.生物钟医学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为此曾借助理疗仪和用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D.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使社会活动节律与生物钟相吻合,以精力充沛和高效工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大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选自《迟子建散文》)
小题1:文章前两段描写了俄罗斯雕像和教堂的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作者设想列宾作画,为什么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4分)
小题3: 联系全文,说说题目“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深刻含义。(4分)
小题4:有人评价迟子建的散文是“朴素动人,结实有力”,请结合本文从选材(或语言)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谈谈你的认识。(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