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予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庄子>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心得”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心得”,强调“文而化之”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是于丹对“文而不化”的“文化人”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小题2: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8分)
小题3: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4: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AE A.原文说的是人们对《(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的不同看法,不是分别对应出的看法。E.“避重就轻的策略”说法错误,“避重就轻”是指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或回避主要的问题而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文中于丹采用的是“避实击虚”的方法。(5分)
小题2:①如何看待争议,②《(论语)心得》的所向,③解读《论语》,精准性是否必要,④心得是不是孔子、庄子的本意。(每点2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针对记者提问的内容,提取出访谈的角度(从哪个方面进行的提问)即可。)
小题3:“金字塔”和“草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1分)“金字塔”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塔尖”即经典文化,是少数);(2分)而“塔基”即“草根”,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1分)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的观点。(2分)(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金字塔”和“草根”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语言特色就是生动、形象。用这样的话主要是表达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题4:“方式”、“结论”,“起点”、“终点”,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2分)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丹选择“心得”方式,并以此为起点,但不在结论和终点上去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不做内涵上的解释,(1分)而是做意义的阐释,在外延、感悟上延伸,(1分)其本意其实就是一个导读,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1分)在心灵上可以快乐和豁达。(1分) (这道探究题其实是对被访者的谈话背景、意图的一个梳理。解答时,要考虑“是……而不是……”以及这句话本身存在怎样的关系,它是针对什么说的,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准确性”和“本意”的所指,将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相关内容理顺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
雕刻家刘开渠
郁达夫
我同刘开渠认识,是在十三四年前,大约是在民国十一二年的中间。那时候,我初从日本回来,办杂志也办不好,军阀专政,社会黑暗到了百分之百,到处碰壁的结果,自然只好到北京去教书。
在我兼课的学校之中,有一个是京畿道的美术专门学校;这学校仿佛是刚在换校长闹风潮的大难之余,所以上课的时候,学生并不多,而教室里穷得连煤炉子都生不起。同事中间,有一位法国画家,一位齐老先生,是很负盛名的;此外则已故的陈晓江氏,教美术史的邓叔存以及教日文的钱稻孙氏,比较和我熟识,往来得也密一点。我们在平时往来的谈话中,有一次忽而谈到了学生们的勤惰,而刘开渠的埋头苦干,边幅不修的种种情节却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我因为是风潮之后,新进去教书的人,所以当时还不能指出哪一个是刘开渠来。
过得不久,有一位云南的女学生以及一位四川的青年,同一位身体长得很高,满头长发,脸骨很曲折有点象北方人似的青年来访问我了;介绍之下,我才晓得这一位像北方人似的青年就是刘开渠。
他说话讷讷不大畅达,面上常漾着苦闷的表情,而从他的衣衫的褴褛,面色的青黄上看去,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埋头苦干,边幅不修的精神来。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只记得他说的话一共还不上十句。
后来熟了,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多了起来,我私自猜度猜度他的个性,估量估量他的体格,觉得像他那样的人,学洋画还不如去学雕刻;若教他提锥运凿,大刀阔斧的运用起他的全身体力和脑力来,成就一定还要比捏了彩笔,在画布上涂涂,来得更大。我的这一种茫然的预感,现在却终于成了事实了。
民国十二年以后,我去武昌,回上海,又下广东,与北京就断了缘分。七八年来,东奔西走,在政治局面混乱变更的当中,我一直没和他见面,并且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前年五月,迁来杭州,将近年底的时候,福熙因为生了女儿,在湖滨的一家菜馆,大开汤饼之会;于这一个席上,我又突然遇见了他,才晓得他在西湖的艺专里教雕刻。
他的苦闷的表情,高大的身体,和讷讷不大会说话的特征,还是和十年前初见面时一样,但经了一番巴黎的洗练,衣服修饰,却完美成一个很有身份的绅士了;满头的长发上,不消说是加上了最摩登的保马特。自从这一次见面之后,我因为离群索居,枯守在杭州的缘故,空下来时常去找他;他也因为独身在工房里作工的孤独难耐,有时候也常常来看我。往来两年间的闲谈,使我晓得他跟法国的那位老画家详蒲奢Jean Boucher学习雕刻时的苦心孤诣,使我晓得了他对于中国一般艺术政治家的堕落现状所坚持的特立独行。我们谈到了罗丹,谈到了塞尚,更谈到了左拉的那册以塞尚为主人公的小L’Oeuvre,他自己虽则不说,但我们在深谈这下,自然也看出了他的同那篇小说里的主人公似的抱负。
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若硬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来,或者是欠缺一点生动罢?但是立体的雕刻和画面不同,德国守旧派的美术批评家所常说:“静中之动,动中之静”等套话,在批评雕刻的时候,却不能够直抄的。
他的雕刻的遒劲,猛实,粗枝大叶的趣味,尤其在他的Desingns里,可以看得出来;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新近,他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们造的纪念铜像铸成了,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孩子们的泥菩萨。这并非是我故意为他捧场的私心话,成绩都在那里,是大家日日看见的东西。铜像下的四块浮雕,又是何等富于实感的杰作!
刘开渠的年纪还正轻着,当然将来还有绝大的进步。他虽则在说:“我在中国住,远不如在法国替详蒲奢作助手时的快活。”可是重重被压迫的中国民众对于表现苦闷的艺术品,对于富有生气和力量的艺术品,也未始不急急在要求。中国或许会亡,但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民众,以及由这些民众之中喊出来的呼声民气,是永不会亡的,刘氏此后,应该常常想到这一点才对。
一九三五年四月一日
小题1: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纵观全文,本文表现了刘开渠哪些特点?试分点举出。(6分)
                                                                         
小题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本文的结构是很有层次的,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布局。(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梦里颜色知多少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有些人的梦是黑白的,有些人的梦却五彩缤纷,研究者尝试从各个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唯有一位科学家注意到这两个实验的年代正是电影从黑白向彩色过渡的时期,于是他提出了新的主张。
200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斯伟茨格贝尔发现,20世纪40年代是黑白影视的黄金年代,当时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说他们的梦从未或很少有颜色。在那段时期前后,却有许多关于彩色梦的报道。“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感觉知之甚少,”斯伟茨格贝尔说,“至少从某个角度展现出我们关于自我体验的知识匮乏。”他认为,美国人在艾森豪威尔时代做的梦和其他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对梦中大脑的活动知道得不多。”伦敦大学的格拉泽评论说,“不过对睡眠者的大脑进行扫描,也许能在彩色梦境出现时,显示出大脑哪一块区域更活跃,另外,那梦的颜色可能是模糊的,就像小说家不通过颜色描绘而同样能把一件东西说得绚烂多彩。”
人在清醒状态下,视网膜下锥状细胞感知光线频率的差异,再交由大脑分析得出色彩的知觉。在睡眠状态下,如果大脑活动兴奋,激起涉及色彩的记忆或潜意识,从而给物体“上色”,梦才会是彩色的,为什么有人梦不到颜色?他们很可能没有调动相应的大脑区域来编织梦境。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将理性思维和五官的感觉转化为知觉。做梦时,我们一般不进行理性思考,也不太动用这部分大脑皮层。这不但能说明为什么梦境常常是怪异的,更可解释为何梦中不出现色彩——五官的知觉在梦中都不出现,何况色觉。大脑为了充分休息,睡眠时大而有效的神经元群往往处于休眠状态。这同样也导致我们做梦时,会丧失觉醒状态下的认知能力。
色彩并非梦的重要内容。伯格在跨越20年的一系列实验中发现,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中被唤醒的人,自述在梦中见到色彩的次数要比在白天被问及者回答见到色彩的次数多的多,甚至连以前声称从未做过彩色梦的受试者也如此。在白天回忆梦时,被回忆的只是最突出的情节要点。而有关色彩的细节,倘被问到还能记起,不被问到就会遗忘。因此,我们的梦境通常具有色彩,只是我们常常不记得。
除了时间因素,人对自己梦的颜色的“报告",还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斯伟茨格贝尔就指出,看了很多彩色电影的人,报告自己做彩色梦的比例,要大于没看过很多彩色电影的人。
人们醒来后,“报告说”自己的梦是彩色还是黑白,并不代表实际梦就是这个颜色。这涉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人对自身的认知体验是否可靠?科学家还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选自《中国青年》)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利福尼亚大学斯伟茨格贝尔注意到实验的年代正是电影从黑白向彩色过渡的时期,于是,提出了梦的色彩起源于彩色电影的主张。
B.斯伟茨格贝尔认为,人对自己梦的颜色的“报告”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伦敦大学的格拉泽认为,只要对睡眠者的大脑进行扫描,就能在彩色梦境出现的时候显示出大脑哪一块区域更活跃。
D.伯格在实验中发现,梦的颜色是否被遗忘,与做梦的时间有很大关系。
小题2:下列关于梦里感知色彩的原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梦时我们一般不进行理性思考,也就不太动用负责将理性思维和五官的感觉转化为知觉的大脑前额叶皮层。
B.有人梦不到颜色,是因为他们很可能没有调动相应的大脑区域来编织梦境。
C.睡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兴奋,激起涉及色彩的记忆或潜意识,从而给物体“上色”,梦就会是彩色的。
D.做梦时会丧失觉醒状态下的认知能力,只是因为在睡眠时大而有效的神经元群处于休眠状态。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的颜色可能是模糊的,但这并不妨碍梦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B.人对自身的认知体验并不完全可靠,这给研究梦的颜色带来很大难度。
C.彩色电影的出现使人类做的彩色的梦也大量出现。
D.加强对睡眠状态下人的大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梦的颜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我的湘西十八湾
彭学明
十八湾是湖南湘西的一个苗族村落,一山山的绿色,烟波浩淼地连着牵着,绵绵不绝,把我的心染得醉醉的。饭香、泥香、花香、鸟语和乡音都随风飘来,一同落在我回乡的行囊上。
那山高啊,抬头也看不到山的顶;那山长啊,身子都转了360度,还看不到哪是山头哪是山尾,陡得连壁虎都望而生畏。除了星子能落在山顶,鹰是飞不过的。所以,当十八湾人想修路时,外村人把头都摇晕了。当响起第一声开山炮时,人们说,我们是想路想癫了,祖祖辈辈都想有一条下山的路。进城只有二十几里,我们空脚空手要走一整天,摔死摔伤的事时有发生,不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才会熬到头。
想路想癫了的十八湾人,在没要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之路。有出钱的,有出粮的,有出菜的,什么都没有的就出力气。用湘西人的话说,一寨人,亲巴亲,骨巴骨,哪个也不会跟哪个过劲。他们卖牛,卖猪,卖粮,几位老人还把棺材卖了。修路最苦的时候,男人到工地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女人早出晚归,日夜苦战。
路通了,山低了,天大的困难都在十八湾面前却步了。从前梨、桃都烂在地里,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而今,种什么得什么,甚至是什么都没摘下来,外商就上门了。因海拔高,日照强,庄稼有泥土和太阳自然的芳香,牲口有天地之灵气,金秋梨和布朗李,个大,皮脆,汁多,清甜清甜的!山风过时,烤烟,像一把把岁月的扇子,扇来秋色,扇来秋香
十八湾永远都是质朴、和谐的。十八湾至今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白天出门,他们用小木棍或者小布条把门锁绊住就行;夜晚降临,他们也无须把门关死就可以放心睡觉。开经销店的,不用整天守着,可以放心地去地里做活,几岁的孩子来买东西,都会自觉地在钱盒里放钱,找钱,不会多拿主人一分钱一份货。谁家做了豆腐,只要往村口一摆,用黄豆换豆腐的人,会自觉地一斤黄豆换四块豆腐,不会少一两,也不会多拿一块。谁家的鸡鸭在外面窝野蛋了,窝了一山也不会有人去捡,如果知道是你家鸡鸭窝的,他或她就会提醒你,叫你快去捡,再不捡就会变成鸡儿鸭儿了。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要求,没有半点迟疑和折扣,他们说国家和政府喊我们做什么都是为我们好,只有坏人才想害我们。比如计划生育,任何少数民族地区,都是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一生再生,这里,却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家家户户只生一个小孩,人口出现负增长。他们的真诚淳朴和善良情怀,让人由衷赞叹!
虽然是深山老林的一个小山村,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的满处跑,可干净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每条村路,每块石板,每个家庭,都见不到垃圾、畜粪,全村260多家,家家窗明几净,户户整整洁洁。来过十八湾的人,都非常敬佩地说:十八湾是我见到的中国最干净整齐的农村!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勤劳自强,他们会实在地告诉你,我们习惯了,如果讲丑话,做丑事,一寨人都会看不起,我们本来就是这么过的,没想过要做样子给别人看……
这,就是我的湘西。
这,就是我的十八湾。
这就是湘西十八湾纯真的颜色。
这就是湘西十八湾本色的土地与情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通过写十八湾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修路的事迹,歌颂其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B.文章通过叙述十八湾人经过艰苦努力、齐心协力修路而走向富裕的事例,证明了一个真理:要想富先修路。
C.通过题目“我的湘西十八湾”可以看出作者对十八湾由衷的喜爱和高度的赞美,文章写了十八湾的两点独特之处。
D.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陡得连壁虎都望而生畏。除了星子能落在山顶,鹰是飞不过的”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E.文章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采用总分式结构表现十八湾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质朴、和谐的民风。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6分)
小题3:十八湾的质朴、和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文章最后连用4个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何启发?(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
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
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
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
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小题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小题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红楼梦》阅读(8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4分)
A.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在梨香院住下。
B.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省亲,贾宝玉和众姐妹献诗。元春回宫,贾政怕大观园空闲,便向元春请求让宝玉及众姐妹入大观园居处,元春答应了。
C.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老婆邢夫人找贾母。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贾母也不愿意,斥责邢夫人。
D.由于过度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就多给了些钱,她母亲非常高兴。探春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E.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宝黛之恋公开暴露,贾母、王夫人等大为吃惊。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