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郭拱辰序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郭拱辰序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郭拱辰序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稍稍损益损益:增减,指修改画稿。
B.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计:计算。
C.欲图其形以归图:画。
D.予于是有遗恨焉遗恨:遗憾。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郭拱辰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已得称为良工   ②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   ③一写而肖    ④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   ⑤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⑥欲图其形以归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篇幅短小,其次是语言平易流畅,通篇没有故作惊人之语,具有语短意信服,以一当十的长处。
B.写郭拱辰的绘画艺术,作者分“泛写”和“实写”两类着笔。“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是“泛写”。
C.体现郭拱辰精湛画艺的“实写”,是由朱熹对郭拱辰所作的两幅自己的画像的评论和态度中显现出来的。从“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以及“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可见其传神的功效。
D.文章末尾落墨用笔,意象甚远,抒发了朱熹的襟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郭拱辰不能从游的遗憾不满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3分)
(2)然后归而思自休焉。(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竟然可以连同人物的精神意趣都全部表现(显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这也很奇特的了)。(译出大意给1分;“乃”“得”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去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译出大意给1分;“思”“休”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小题1:(计:大略)
小题2:(①不是讲郭拱辰的;⑥是讲朱熹的。)
小题3:(有“遗憾”无“不满”)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勿动怒、勿淫乱、勿轻诺、要忍辱、爱敌人。
玛丝洛娃在福音书里找到了这五条生活准则,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 (《复活》)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
这是冷子兴演说宁国府时,向贾雨村介绍到贾宝玉时说的话。(《红楼梦》)
C.“是她喊我给她烧的。……你就当作我已经死了。你给鸣凤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
鸣凤头七那天,发现丫头婉儿在给鸣凤烧纸时,也给倩儿烧了一堆。这是婉儿对觉慧说的一句话。(《家》)
D.每当攒上一百多法郎时,葛朗台就会对葛朗台太太说:“借几个子儿给我吧,我没用的啦!”就这样,葛朗台太太又陆续把钱交给了丈夫。(《欧也妮·葛朗台》)
E.“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这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后,周瑜临终时说的一番话。(《三国演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不笑?”(《三国演义》)
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逃往彝陵的途中,曾三次大笑,请简述曹操第三次大笑的原因及紧接着发生的事。
(2)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那个姑娘在这可怕的景象前惊呆了,动弹不得,也说不出话,好像一只鸽子偶然抬起头来,发现老鹰正圆睁双眼,往它的窠窥探。
上面这段话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中“临窗子的用处”这一章。请你简述这一章的故事情节。
答第(   )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丑果    
翟桂平
快过春节时,父亲从乡下捎来一箱苹果。我打开箱子一看,苹果不但个儿小,而且浑身长满疤痕。
  妻子拿起一个瞥了一眼,脱口说出一句:“破苹果,丑死了。”随即,啪的一声,那只苹果滚落在地板上,蜷缩在墙角里。
  儿子从屋里探出头问:“妈,什么丑死了?”
  妻子拖着浓浓的鼻腔,懒懒地说:“你爷爷送的苹果。”
  儿子晃着小脑袋走过来,伸着脖子往纸箱里看,果然一个个苹果全没了红彤彤的笑脸,青黄色的外皮挂着黑褐色的疤痕丑丑地躺在里面。
  儿子拿起一个,扔到地上,用右脚驱动着左旋右转,像在踢一只滚动的皮球。
  我捡起墙角的那个苹果,又把儿子脚下的那个抢过来,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老家院里的水井边有棵苹果树。
  春天,苹果树那粗壮的干顶着密密枝叶,开满粉红色的小花,花枝摇曳,院里乃至全村都浸满了青涩的花香;夏天,黑绿色的叶子,青绿色的果子发出簌簌声,把撩拨人心的炎热淹没下去;秋天,浓密的枝叶在伸展的枝条上微微摆动,那挂着一层薄霜的苹果再也藏不住了红红的笑脸,看了让人心里是那样的柔软、滋润。
  每逢收获的季节,父亲便一脸灿烂地爬上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枝,把诱人的苹果一个不留地摘下来。有人告诉父亲要留下一两个压枝,不然明年就不结果了。父亲呵呵笑着说,我连孩子都舍不得给一个吃,怎舍得压枝呢,只要对苹果树精细了,来年还是满树的好果子呀!
  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那时,苹果树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摘下的果子或换了我的学费,或到城里换了白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在城里娶妻生子,日子富裕了。苹果树依然茂盛,但结的果子不再换钱。父亲便每年都把又大又圆的苹果或自己送来,或让乡下到城里的汽车捎来一箱。看着红得发亮的苹果,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
  去年回家,我看见苍老的苹果树的树干上长满干苔,参差的虬枝被父亲一个一个锯去后,钻出一些新的枝条,枝叶点缀其间,已不见枝繁叶茂的胜境。父亲苦苦地说,老了,结的果子越来越小了,恐怕明年就结不动果子了。
  现在,这箱丑果也许就是苹果树最后的果子,或许明年连这样的果子也结不出来了。我抱起装着丑果的箱子走进卧室,把丑果一个个放进壁橱,我知道它虽丑,但它的香气还在,那甜甜的香气还会弥漫整个房间。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
  在箱底我发现父亲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皓儿,树已枝老叶疏,不见其硕,结疤丑果,留念于你,勿忘其苦!
  我轻轻地捧起一个丑果放在鼻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果香依然醉人心脾。
  明天,我要带上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去看父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我”“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表明对父亲捎来的苹果,“我”知道其中凝结着父亲深沉的爱,不容亵渎。
B.文中对苹果树春夏秋时节的描写贮满着“我”对这一株苹果树的喜爱之情,也是父子情深所致。
C.“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表明苹果蕴含着父亲的浓浓的爱意,而“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感念关心。
D.“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里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表明父亲的筹划毕竟还是不太精明,无法改变村里和自己家的面貌。
E.本文的主题就是通过“丑果”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挚爱。艺术手法主要是借物抒怀。
小题2:试分析结尾一段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丑果”改为“父亲”,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E.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的生成
文学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高于现实”。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选自2010-11-16《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B.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C.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D.文学创作注重文学理想的表达,可以让我们的文学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小题2: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
C.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展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的突破常规的难能可贵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
D.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也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在作品中热衷于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